南海建设了日本中小企业产业园区,为有意向入驻的日本中小企业减轻了投资建设成本。资料图片
南海组织多家日资企业和机构代表进行交流与考察,共同探讨南海企业与日企未来的合作模式。黄绮铌摄
南海凭口碑招商,越来越多的日企愿意落户南海。1月9日,继“中日智造赋能湾区——南海区2020年日商新年会暨中日企业交流会”后,南海组织多家日资企业和机构代表进行投资环境考察。代表们参观了广东金融高新区、一汽—大众(佛山)工厂、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丹灶镇氢能展馆等,让日企进一步了解南海产业发展情况,并共同探讨南海企业与日企未来的合作模式。
截至目前,南海区日资企业已达115家,总投资额超30亿美元。其中,汽车配件、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两高四新”产业成为主流。
近16年来,入驻南海的日资企业数额实现了5倍的增长。如今,南海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对招商引资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南海对日招商正呈现从生产向技术合作的新趋势。
●汤晓微李慧君黄绮铌
新机遇
更多日企愿意落户南海
1月9日,在南海区政府的带领下,日本国内、上海和广州等地的日本企业代表、南海日资企业代表、南海本地行业领军企业代表以及相关服务机构等约50家企业参与南海实地考察,对南海良好的营商环境颇为赞叹。
“南海此次交流活动帮助我们在不确定的国际形势中找到信心,从南海的发展中看到了充满希望的明天。”东丽株式会社(下称“东丽”)常务理事首藤和彦说。
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东丽在佛山南海投资了两个项目,其中,纺粘无纺布项目建设期已经结束,进入投产运营的阶段;中国节能环保水处理膜项目也进入建设期中。
首藤和彦表示,南海优质的支持政策对于东丽的招商吸引力很大,并且后续服务也做得非常好。
考察走访中,各代表看到了日资企业在南海的发展现状。2005年落户的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经过多次增资扩产,已成为佛山市最大的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年产值超150亿元。“南海对制造企业的支持政策很完善,未来企业会谋求进一步扩大发展。”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松泽正彦说。
作为在南海落户超过7年的服务型企业机构,长期与日企接触后,佛山早稻田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慈生目睹了日企对南海的信心。“今天参加的很多日企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其实很多日企是很愿意跟南海合作发展的。南海的环境氛围好,政府无论在前期的了解需求、对接、引进,中期的沟通协商,还是后续的配套服务都做得非常好。这点在日企的圈子中,他们都知晓。”
为向日企提供良好的入驻环境,南海还建设了日本中小企业产业园区,为有意向入驻的日本中小企业减轻了投资建设成本。据介绍,该园区总规划面积约500亩,以标准厂房、个性化厂房、自建厂房三种形式建设,截至2019年,共引入优质日资企业23家,投资额达2.8亿美元,全面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超50亿元。
“我发现南海的金融发展跟日本东京差得不远了,一汽大众、本田也都在南海得到很好的发展,我期待未来跟佛山人一起生产更多更好的汽车零部件。”佛山日和汽车零件有限公司董事山田若雄表示,参加南海的考察活动,更让他坚信扎根南海发展未来可期。
新挑战
优势互补突围招商引资
一场交流会,为南海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以及招商引资带来新的思考。
1月8日,在“中日智造赋能湾区——南海区2020年日商新年会暨中日企业交流会”上,日本著名中国经济分析师肖敏捷分析中日面临的经济形势。他表示,国际贸易形势的不确定性,为南海经贸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事实上,日本也深受影响。企业需要做的是根据政策和形式作出判断,比如哪些投资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去碰的。”肖敏捷说。
在他看来,日本的经济发展经历了高速增长、高福利、泡沫经济、国际协调时期。
“中国目前所处阶段面临的情况正与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的情况类似。”肖敏捷谈到,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经济增长率放缓。为此,加速福利社会的建设成为了日本主要政策目标。同时,在这一阶段,日本的服务业迅猛发展,成为了转移制造业剩余劳动力的主阵地。
他认为,虽然中日两国实际经济增长率、速度和规模不完全相同,但日本的经验对于中国来说是具有参考价值的。根据日本经济发展路径,南海也可以对未来的经济形势进行预判。
与中国面临的境况不同,日本经济面临着劳动力减少、内需下降等困境。“随着日本人口在减少,日本在技术和服务上虽然很有竞争力,但是却没人买,很可惜。所以更多的日本企业希望能走出去。”肖敏捷说。
在此背景下,南海可以充分利用中日经济条件互补,进行互利共赢,走出一条招商引资的突围之路。“日本拥有一流的服务和技术,加上中国广东的市场,会是一个新的发展。”
新合作
从成本优先到技术转移
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局势,南海企业迫切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带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对于日本而言,因面临着人口减少、市场规模缩小等问题,迫切需要全球市场支撑,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以谋得新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企业对华投资战略由追求降低成本优先,向以技术换取高端市场以及投资主体的趋势演变。而走向中国的日本企业类型也由大企业,转变为中小型企业。
近年来,南海引进的日企大部分为“两高四新”企业也正印证了这一趋势。2019年,南海区新引入日资企业8个,包括松美可、田村电子、大同电子、总和产业、樱佩科斯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项目,骏河、矢岛技研等精密机械制造项目,三井物产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
南海区经济促进局副局长夏泽鸿说:“与之前单纯来中国投资生产相比,越来越多日企愿意把他们之前在日本生产的核心产品转移到这里来生产,他们迫切需要找到更快落地投产的方式和渠道。”
与此同时,服务业将成为未来南海与日本企业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成功的制造业最赚钱的部分在于服务业。未来,制造业很多劳动力都用机器人代替了,服务业才是真正需要人的行业。”肖敏捷认为,服务业可以充当“减震器”的角色。
松泽正彦对于南海经济发展充满信心。他表示,从全国范围来看,南海区已经到了发展非常迅速的阶段,“南海的基础设施非常完善,对制造企业的优惠政策也很完善,企业可利用这些政策做进一步投资计划,谋求进一步发展。”
新闻推荐
桂城将投100亿完善城市配套南海映月新城发展规划公布,将打造“岭南风韵的广佛都市客厅”
映月湖公园羊城晚报讯记者景瑾瑾、通讯员杜建新摄影报道:1月7日,南海区映月新城规划发布及推介大会在南海桂城映月湖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