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波(左二)指引群众办理联社临时出入证。通讯员供图
广州市荔湾区海龙街龙溪经济联社内,有棵百年大榕树。闲来无事时,村里的老人喜欢来这里唠家常。然而,疫情的到来,打乱了这一切。出门的人渐渐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变远了。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年轻人反而成了榕树头的“常客”。
“你怎么又来了?”
“阿姨,不来是我失职呀。”
这名年轻人,是从荔湾区政法委选派到龙溪经济联社党总支挂职的第一书记王勇波。在他看来,老人作为易感染人群,是疫情防控的重点,也是防控的难点。“老人家很难改掉聚集聊天的习惯,有的甚至不戴口罩就出门了。所以我就天天去榕树头转一圈,提醒他们注意防护。”
这个位于广佛交界处、外来人口众多的城中村居,至今未出现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疑似病例。日前,笔者走访了该地,一探基层防疫治理的“密码”。
●南方日报记者陈伊纯通讯员政法宣
让辖区所有人有归属感
3月13日下午3时,龙溪经济联社的门岗处防控点人来人往。在执勤党员、志愿者的引导之下,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你在这里填上护照信息……”一名来自尼日利亚的黑人男子来联社内的工厂取货,在填写临时出入证时因看不懂中文犯了难,这一幕刚好被一旁的王勇波看到。经他翻译和沟通,男子顺利填写完了资料并进村。
笔者了解到,龙溪经济联社位于广州西部,辖内面积2.28平方公里,共有5个自然村、14个生产社,与佛山市南海区隔着窄窄的广佛水道。由于广佛地铁龙溪站的开通和大面积的居民自建楼,一直以来,该联社就以便捷的交通、低廉的租金成为众多来穗务工人员在广州容身之地的首选。社内常驻人口2万人,其中外来人口达到了1.3万人。作为地处广州的重要“西门口”,联社防控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输入、扩散压力。
在基层防控的关键时刻,如何不留死角、全面防控,又能发扬法治文明、弘扬城市精神?考虑到联社的实际情况,王勇波认为该城中村并不适合“一刀切”禁止非本村人员进入的粗放管理方式。
王勇波集思广益,在荔湾区内率先牵头设计临时出入证,并在12个防控点为所有进入联社的人员登记信息。非本地户籍人员办理出入证之后,凭证出入,与本地人无异——这一举措,让辖区内的所有人员都获得了满满的归属感。
“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群众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只有更好地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为大家营造生产生活平稳有序的社会环境,才能依靠人民群众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王勇波说道。
党总支是防控“主心骨”
联社12个疫情防控点,每天6小时轮一次班,一天下来就要出动100多人次。在王勇波的积极号召下,联社内的广大党员群众、入党积极分子、专业领域从业人员、放寒假的大学生、热心群众等都踊跃参与值守。
联社第一党支部党员林灿华,便是防控点的“常驻人”,大家都认识他。只不过,曾经与他熟识的人如今见到他,都有些惊讶:“你怎么晒黑了这么多?又戴着口罩,差点认不出来了”。
“我是党员,这个时候不站出来还要等到什么时候?请组织相信我,让我上岗!”2月6日,当他得知村内要设执勤防控点时,第一时间站了出来。
2月7日开始,每天早上8点,林灿华都会准时出现在检疫执勤岗上,对出入人员进行登记、测量体温、指引外地返穗人员网上登记资料。吃饭时,他总是匆匆忙忙。回到离执勤点不远的家中扒拉两口后,他又继续回到工作岗位上。
街头巷尾的海报、循环播放的喇叭、村口设置的提醒岗、村里设置的流动岗……走进龙溪经济联社内,处处可见疫情防控的缩影。
为了让村民们进一步了解疫情、支持防控,联社党员干部们还起草了《致全体党员的一封信》《致全体社员和出租屋主的一封信》等,发到党员群、自建房群等微信群内,号召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来穗人员支持,共同构筑起群防群控的防疫“战线”。
为居家隔离者解忧
在王勇波的发动下,联社、社区对全村共8000多户居民进行了摸排,陆续对145名重点疫区来穗人员实行居家隔离14天。
一开始隔离时,人们产生了不少疑虑。“凭什么不准我出门?”“家里没有吃的,我要出去买菜”“左邻右舍肯定会歧视我们”……
面对这些,湖北籍的王勇波将所有居家隔离的老乡拉进了微信群。
在群中,他表明了“老乡”身份,于情于理向大家耐心宣讲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并告知联社可以为大家代购各类生活必需品,定期传达村里的防控情况,不存在任何歧视的问题,逐渐打消了大家的疑虑。
笔者看到,联社里还专门设置了居家隔离对象生活垃圾专用垃圾桶,定时收取垃圾。有一次,居家隔离的社员反映“煤气没了,送气工人都没上班”,王勇波和联社班子成员便与煤气站协调,及时为社员家中送上了煤气。
他总说:“这个时候,要做好群众工作,为居家隔离的老乡解决了忧心、挂心的事,可以稳定他们的紧张情绪,我们贴心一点,他们就安心一点。”
新闻推荐
3月12日,南海区丹灶仙湖一小区道路边的黄花风铃木连片盛开,吸引影友和市民采风留影。/佛山日报记者龙翔摄3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