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时,芦苞腊味飘香。
广州日报承办芦苞北江腊味美食节。
芦苞腊味远近驰名。去年年底,“味力三水香聚芦苞”——2019年三水乡村振兴系列活动之芦苞北江腊味美食节在佛山市三水区芦苞温泉度假村举行,当地特色农副产品集体亮相,吸引了众多广佛市民购买。为了让芦苞特色农副产品“走出去”,达到富民兴农的目的,在美食节启动仪式上,芦苞镇多家农业、文旅单位与广州日报签约,进驻拥有广东地区千万粉丝的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电商平台。
记者今日从芦苞镇获悉,目前芦苞镇特色农副产品已陆续进驻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电商平台,部分商家已经接到了订单。芦苞特色农副产品从田间走上“云端”,助推优质农副产品在疫情期间打开销路,建立与消费市场的新互动。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冯嘉敏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枫
破局:疫情下优质农产品“触网”“走出去”上线千万级平台
三水芦苞素有“小广州”之美誉,产自当地的农副产品独具风味。比如芦苞“腊味四宝”——油光发亮的腊肉、红亮紧实的腊肠、色如琥珀的腊鸭和嚼劲十足的鱼干令人回味无穷,在当地水土滋养下产出的特色蔬果更是契合了现代人的健康饮食观念。“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进一步擦亮芦苞农副产品的品牌,芦苞在去年底举办腊味美食节,吸引了珠三角地区的市民游客特意前来购买品尝。
不过,尽管芦苞特产名声在外,但此前这些农副产品更多是在线下销售。芦苞镇旅游饮食协会会长李启华认为:“很多农产品受季节性影响大,比如芦苞著名的拉爷农庄,他们的鱼干腊味基本在年底秋风起时才有。”
今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把农副产品线下销售的局限性进一步放大,促使芦苞农副产品开始更多地“触网”。如今,芦苞不少养殖类、种植类农户正积极尝试将产品送上“云端”,在当地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协助下,通过直播等形式展示当地环境、产品文化和养殖方法等,让优质农副产品走出田间地头。
在这样的背景下,此前签约进驻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三大电商平台的尝试,自然成为芦苞农副产品“走出去”的一个重要举措。与农户自己在微信朋友圈“吆喝”相比,进驻平台无疑更能打开销路。据介绍,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三大电商平台坐拥广东地区千万粉丝。其中,微社区优选平台是信息时报微社区开设的电商平台,依托微社区在广州市各街道、基层扎根的优势,销售各类地方特产和扶贫产品。记者了解到,目前,芦苞镇特色农副产品已陆续进驻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电商平台,部分商家已经接到了订单。
尝试:
受疫情影响销量跌三成
企业发力“云端”挖潜力
“万年红、琴叶榕、皇后鹿角蕨……”登录微社区优选平台,三水阳特园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特园艺”)的绿植产品放在首页最显眼的地方,这些精致小巧的桌面盆栽,令人眼前一亮。阳特园艺是此次上线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电商平台的企业之一。作为一家从事观叶花卉植物种苗生产与销售的公司,阳特园艺已在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电商平台上线了12种不同类型的绿植产品,售价在20元~69元之间,非常适合家庭和办公室场景下的用户。
阳特园艺销售经理陈泽明告诉记者,此前他们的绿植主要批发给广州的绿植市场,但在疫情期间,绿植市场一度关闭,对销量带来了冲击。陈泽明透露:“我们以往的销售旺季是春节前后,今年受疫情影响,销量比往年少了三成。”为了扩大销售渠道,从年初开始,阳特园艺更加重视网上销售,配置了5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网上销售,上线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电商平台正是他们的尝试之一。
目前,阳特园艺已经陆续收到来自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电商平台的订单。记者从平台方获悉,这些订单大多来自广州等地。陈泽明说:“在收到订单后,我们会尽快进行包装、发快递,如果是省内订单,发货后约两到三天就可以收到。”
展望:
农产品线上销售有实效
未来还可尝试直播带货
企业上线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电商平台的尝试,加快了芦苞品牌“走出去”的步伐。李启华建议在解决储存、风味等的前提下,农户可以尝试通过反季节操作进行线上销售。
对很多消费者来说,在网上购买农副产品,往往担心收到的产品不新鲜。对此,李启华表示,现在的物流对蔬果类农产品影响没有那么大。
陈泽明认为,线上销售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目前占整体销售份额还比较少,但他们将会继续挖掘线上消费潜力。李启华也表示,从目前情况看,通过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电商平台等平台进行线上销售,为芦苞农副产品打开销路带来了实在的成效。“在疫情影响下,很多人会关注到直播模式,直播带货越来越红火,未来农户也可以进行尝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芦苞镇相关负责人说,芦苞将整合文化、旅游、餐饮、农业等资源,探索芦苞传统文化与美食文化跨界融合发展新路径,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提升,打造“多样文化”的芦苞乡村振兴示范区,全力推进产业振兴。
新闻推荐
三水2019年经济稳中有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10.9%
三水经济稳中有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明显。图为北江新区,高楼林立、环境优美、宜居宜业。/佛山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