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完针去盈香生态园拍送米的宣传片,再回村拍"粤煮越有味",亲自做了豉油鸡、盐水陈皮蒸鱼、蒸坟典富硒黄沙蚬。做了一桌,结果自己因为不舒服都没吃。”
5月26日下午,李明中在微信朋友圈晒了一组东奔西走的图片。当天凌晨,他突发肠胃炎,一早就到医院打吊针;但来不及等身体复原,他又开始为推广坟典村的富硒米、特色菜忙碌起来了。
李明中是高明区明城镇坟典村的村民小组长,同时还在明城镇经营着一家建材企业。他多年来一直支持村中建设,关心村里长者,被村民们选举为村民小组长。在他的带领下,坟典村大力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发展特色产业,不仅实现了家园的美化,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还成为高明区4个乡村振兴创建示范村之一,赢得了丰厚的建设资金,更赢得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振兴需要强有力的“带头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村文化、产业、生态发展同样需要对口人才。因此,乡村振兴也是高明发掘、培育、吸引、留住各路人才,让各路人才在高明“香”起来的大工程。
南方日报记者盛正挺叶能军
选择
80后退伍兵放弃生意回乡当“村官”
更合镇小洞村是高明区4个乡村振兴创建示范村之一,其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经联社社长陈敬培也是一个有担当有想法的“乡村能人”。
80后陈敬培早年当过兵,年富力强。他一直关心村里的发展,换届选举时,上一届的老书记和村民们都很支持他。当时他已在高明城区经营净水器生意,办了公司。“这边公司刚成立,很需要人手,而且回村工作与自己做生意相比,收入上也有较大差距,但我考虑了几个月,最终决定回来。”陈敬培说。
小洞村红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高明作为全省革命老区县的代表。目前,小洞村乡村振兴创建示范村项目的建设已经完成了九成,“行走的红色博物馆”预计在6月底就可完成硬件的大提升,迎来更多的游客。
“村口的两块土地都已经有企业来看过了,一块计划种植蔬菜水果,另一块种植蘑菇,两个都是可以让游客亲身下地去体验农耕文化的。”陈敬培说,红色文化为小洞村提升了知名度,小洞村要借着文化优势实现产业振兴,通过“红色文化+农旅”“红色文化+研学”等创意设计持续增强文化的造血功能。
像李明中、陈敬培这样的村(社区)干部,是高明乡村振兴的“带头人”,而培育出色的村(社区)干部、夯实基层党组织,正是乡村组织振兴的题中之义。去年,高明区委组织部致力健全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机制,持续强化党组织核心领导。
一方面,克服重点难点村村情矛盾错综复杂以及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心存顾虑等困难,100%完成“三个一肩挑(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三个职位一肩挑)”任务,高明区村(社区)班子结构取得质的突破,党组织对村(社区)事务的统筹力度大幅增强。
另一方面,深入实施村(社区)头雁工程,“一人一档”实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区级备案管理,充分运用佛山市委党校和镇街党校培训平台,针对村组干部特点分类分层次定期开展培训,先后完成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及后备干部、“两委”干部、村(居)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等全员轮训,并遴选出一批优秀村级党组织书记,在高校举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同时选派25名区直单位干部到村(社区)挂任第一书记或书记(主任)助理,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开展。
创新
“粤菜师傅”工程线上线下有料到
优秀的村(社区)干部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而乡村要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产业、文化、环保等更多各类型的人才。在高明区人社局的牵头统筹下,高明初步构建起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统筹机制,各职能部门正“各显神通”。
李明中参加的“粤煮越有味”就是高明区人社局开展乡村人才技能培训的重要举措。结合疫情实际,高明区人社局充分发挥在线培训作用,在高明电视台开设“粤煮越有味”高明区粤菜师傅线上培训教学栏目,邀请当地知名粤菜大师到节目现场做菜,市民在线就可以学习到经典粤菜的做法。第一季共6集,已播出;第二季共32集,正在陆续播出。
其中,教学视频《佛山高明濑粉喜乐绵长》登上了“学习强国”全国平台,6个教学视频登上“学习强国”广东平台。电视收视率达到65%,微信及“学习强国”平台点击率突破10万。
高明区人社局已印发实施《高明区“粤菜师傅”培育工程行动方案(2020年-2021年)》等文件,草拟了《高明区“粤菜师傅”培训下乡工作方案》,着力打通“粤菜师傅”培训“最后一公里”,为乡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参加“粤菜师傅”烹饪技能培训提供支撑。
去年12月7日,高明区第二届葛王擂台赛成功举办,吸引了100多名葛农报名参赛,评选出了黎志强等20名“最美葛农”。擂台赛点燃了广大农民种葛的热情,葛农、葛王种葛经验技术的分享,更为培育乡村人才作了铺垫和延伸。
高明区文广旅体局去年联合区农业农村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市场监管局举办“高明味道——2019百村名菜争霸赛”,累计吸引超110名厨师参赛,覆盖全区4个镇街100多条村居,共计吸引8万游客关注,是全省为数不多的大规模美食烹饪比赛,也是佛山首个响应“粤菜师傅”工程的重大民间赛事。
目前,高明区文联各协会已设立11个文艺基地,遍布全区各镇街,分别开展文艺培训、文艺创作等活动,指导村居建立私伙局、文学小组、舞蹈队等文艺队伍。高明各行政村(社区)建立了3支以上文艺队伍,成为推动村居文艺发展的人才。
深化
加大力度物色培养优秀年轻人才
陈敬培说,高明区以及小洞村的发展潜力正吸引年轻人回家乡工作,村(社区)干部的平均年龄在下降,而平均学历水平在升高,他自己目前也在读本科。小洞村目前有120多名党员,他计划在年轻人中加大发展党员的力度,继续壮大基层党组织。
在区的层面,高明区委组织部也不断加强乡村党政人才使用交流工作,强化乡村组织振兴。去年以来,高明区委组织部抽调4位“三农”工作经验丰富的正科级负责人挂钩督导各镇(街道)、革命老区村乡村振兴工作,提拔重用54名45岁以下年轻干部到镇街和部门担任副科职领导岗位,选调招录4名农业管理类、农业工程类等相关专业公务员充实农村工作队伍力量,遴选41名优秀年轻干部参与乡村振兴重点村建设和精准脱贫驻村工作,选派“2+3”工作推进组(即2名区镇领导加3名全脱产的区镇干部,包含一名“第一书记”以及一名工程建设方面的专业干部)和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工作。
去年,高明区委组织部启动镇街党校(镇街党群服务中心)升级改造,推进4个镇街党校全部在新址统筹建设,总面积近1万平方米。截至去年12月份,高明区各镇街党校共培训45227人次,其中各分教点34359人次。
今年,高明区委组织部将继续加快镇、村、组三级党群服务阵地建设,充分发挥镇街党校在农村党员干部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加大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力度,持续强化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加大年轻优秀人才的物色培养和在农村重点群体中发展党员力度,持续优化基层党员队伍结构;全面深入推进党员量化积分管理、村(社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在职党员到社区(村)报到,健全完善党员发挥作用机制,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和责任担当。
在乡村人才振兴方面,去年以来,高明区13个人才实施单位共确定包括“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内的15个重点人才项目;今年,高明区人社局将牵头建立乡村人才振兴年度任务清单,进一步明确各部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重点,压实各职能部门工作责任,确保乡村人才振兴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同时研究制定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推进监督机制,通过工作推进会、实地督导等方式,加强对各职能部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检查和督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观察眼
增强获得感,让人才更“吃香”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聚集人才。如果能把潜在的人才发掘出来、培育起来,或者把外在人才引入乡村、留在乡村,那乡村振兴就有盼头了。
但现实中,年轻人喜欢到城市就业,乡村的人力、人才大量往城市集中,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乡村各种产业的发展都面临压力。加上高明地处珠三角,乡村人才往城市流动更便捷。
如何让乡村人才留在本地,怎样让外来人才爱上高明?关键是要增加他们的获得感。
增加获得感可以从多个维度共同发力,例如:提高收入待遇、制定专属优惠政策、给予多种精神褒奖等。
高校毕业生等年轻群体,不仅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更有“互联网+”思维和创新意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可考虑从乡村就业补贴、公务员考试加分等方面提高其收入,增强其获得感。
乡贤、乡村能人这类群体经济基础好,领导和组织能力强,在本村有较高的威望,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发挥作用,可考虑从精神褒奖等方面提升其获得感。
此外,高明乡村也要创新引才、用才的手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例如,高明正在实施的村居规划师制度,不仅让乡村规划建设有了经验丰富的专业指导,还链接了规划师背后的机构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改革开放初期,南海不少企业实行“星期六工程师”模式,周末把广州的工程师请到南海来,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在当前交通优势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高明的乡村振兴不仅可以吸引广州、深圳甚至港澳的资本、产业,同样也可以向这些地区借智借力。
■人物
不拿工资的“网红村长”
“李明中有多重身份:坟典村村民小组长、佛山市明恒阳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明区人大代表。他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带头人”,还是佛山道德模范。
李明中家庭在2018年被评为“佛山最美家庭”,经高明区妇联推荐,目前正在参评“广东省五好家庭”。
出钱出力投入家乡建设
2017年3月,正在外地旅游的李明中接到电话:村里高票选举他担任坟典村的村民小组长。“当村民小组长,吃力不讨好。”当时曾有几位朋友这样劝说。但李明中认为这是家乡父老对自己的信任和重托,必须接下来。
村民们的信任,源自李明中对坟典村事务的热心与付出。村中公共事务有资金缺口、村民遭遇大病医疗费欠缺、重要节假日集体聚餐需要赞助,他都慷慨解囊。李明中担任村民小组长后,不仅不收工资,还出钱出力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
农村“三清三拆三整治”是高明区统一开展的一项工作,在坟典村推进时曾一度遇到少数村民的阻挠。李明中深入分析,针对每户村民的实际情况做思想工作,有时发动年轻人做家里老年人的工作,有时发动老年人做家里中年人的工作,使得这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在李明中的带领下,坟典村旧貌换新颜,“五好”新村建设、革命老区重点建设村、高明区2019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市级湿地公园等荣誉接踵而来,并由一条自然村晋升为行政村,他也因此被称作“网红村长”。
担任村民小组长后,李明中将企业的日常工作交给同事,自己大部分时间扑在村务上。在他看来,坟典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已开启前半程,主要是营造景观、完善配套设施。而后半程主要是导入项目、导入客流,增加村民收入,实现村民共同富裕。
“造景引资,带领村民致富,将是我任内最重要的工作,我将努力交出让村民满意的答卷。”李明中说。
带动身边人尽孝行善
从高明城区到坟典村,最快都要40分钟车程,但李明中每天早上都要回村里看望母亲,陪她聊天、吃饭。李明中的爱人黄惠玲也很尊重奶奶。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李明中和家人还经常给坟典村困难家庭的残障人士、老人剪头发修指甲,带动他们的亲人尽孝。
母亲喜欢帮助别人,李明中也是一个乐于奉献的人。10年前,他就带上妻儿开启助学之路。2018年,李明中助学志愿服务工作室成立,他发动企业、企业家、人大代表参与扶贫助学,至今资助贫困学生30多人,资助金额30多万元。
2016年,李明中“接棒”中国好人李永雄,成为高明区夕阳红志愿服务队的法人代表和理事长。他捐出办公场地,带领着500多名志愿者开展了“关爱环卫工人助力城市升级公益行动”等品牌项目。
外来媳妇打造蘑菇小镇
在高明区更合镇的绿树青山、乡村田园间,在广台高速更合东收费站附件,有一个鹏鹄蘑菇小镇。良好的生态环境、可种植可采摘的体验、美味的蘑菇大餐,让这个小镇的游客络绎不绝,周末和节假日就更加热闹。
这是高明更合镇泽河村的外来媳妇,佛山市高明区鹏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覃柳杨,打造的“一产+三产”农庄。
特色农业助村民增收
80后的覃柳杨是广西柳州人,她学的是国际贸易专业,早年做贸易,后来自己创业,看好农业发展前景,2013年在更合镇陀程村租土地办起了鹏鹄蘑菇小镇。
经过6年多的用心经营,蘑菇小镇如今已达300多亩,每年生产超500吨食用菌,是佛山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也是佛山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佛山菜篮子基地,还被评为佛山农业公园。市民到蘑菇小镇可以欣赏田园风光,还能体验种植、采摘蘑菇,品尝各种蘑菇美食。
“疫情对我们影响不大,而且疫情发生后,人们会更倾向于到户外、田园来休闲度假,呼吸新鲜空气。”覃柳杨说。
为打造鹏鹄蘑菇小镇,覃柳杨招收了五六十个当地村民到蘑菇小镇工作。由于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工作,招收的多是四五十岁以上的村民。这些“高龄”村民不仅有租金收入,还成了有稳定收入的产业工人。
通过工作的积累,不少农民出身的员工慢慢有了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他们原来只管种地,看天吃饭;现在他们慢慢知道了,光种好了地还不行,还要做好销售,要看市场需求选择种植的品种,要和终端客户互动。他们学会了总结和分析。”覃柳杨说,蘑菇小镇运营中的企业行为推动村民褪去小农意识。
计划向高端农业进军
蘑菇小镇的发展势头产生溢出效应。更合镇小洞村等多个乡村已经抛出“绣球”,愿意提供土地合作搞蘑菇种植。
覃柳杨表示,鹏鹄蘑菇小镇也有扩大经营规模的打算,因为蘑菇小镇现在所在位置土地不够,正考虑向小洞村、泽河村等附近乡村扩展,分点经营。
她计划继续向高端农业进军,“今年搞有机种植,种植有机蘑菇和有机蔬菜”。覃柳杨打算采用会员制,发展“社区+农场”模式。市民可以缴纳会费成为农场会员,认领相应数量的农产品,蘑菇小镇提供管家服务,借助冷链物流定期(如每周一次)将新鲜农产品送到会员家门口;会员可随时携家人、朋友到蘑菇小镇进行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等。覃柳杨说,现已有会员加入。
新闻推荐
在职党员“八小时外”志愿服务群众全区6783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将进入社区(村)报到
昨日,明湖社区报到党员在小区向市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佛山日报记者吕润致摄佛山日报讯记者黎翠怡报道: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