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深入开展文明倡导活动。资料图片
三水开展道德模范巡讲活动。资料图片
市民参观邓培故居。资料图片
■编者按
粤港澳大湾区竞合格局中,城市三水如何紧抓机遇,冲刺高质量发展?《南方日报·佛山观察》推出“城市三水新机遇”系列报道,解构三水新优势,深读三水新动作,此为该系列第二篇。
12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构建区、镇、村三级文明实践体系,启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景观建设、集贸市场综合整治、文明校园创建提升、公共环卫设施提升、交通秩序提升等九项精神文明建设工程;“感动三水”道德模范宣传推介活动进入第8个年头,持续擦亮“友善三水·大爱之城”的城市文明品牌……当下,三水正在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助力佛山夺取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城市越包容、越文明,就越能有活力地持续发展。近年来,三水区坚持“文明实践永无止境,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理念,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常态化。通过城市硬件提升、文明新风尚培育、基层文明建设、志愿服务投入、精神文明创建等活动,推动城乡面貌、城市品位、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国文明城市“大考”之年,更是三水作为全省乡村振兴唯一县级试点亮成效的重要一年。面对“双区驱动”的历史机遇,“城市三水”应如何写好城市文明篇章,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品质高地?
撰文:张秀蓝三宣
城市景观展现时代精神
12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构建区、镇、村三级文明实践体系,一批“文明单位”“文明镇街”“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成为文明城市建设坚强有力的基层支点,23处红色地标串珠成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城市景观……精神文明作为城市文化内核精要,赋予了一座城市独特的城市面貌,塑造着一座城市鲜明的品牌特色,提升着一座城市的内涵品质,也为城市魅力绽放增光添彩。
近年来,三水以“抬眼可见、驻足即观”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文明阵地创建等融入城市景观,让精神文明建设与城市建设相融相生,推动“城市三水”展现新风貌,让居民领略文明新风。
三水区文明办介绍,去年以来,三水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城市景观、传统节庆、百姓日常,教育实践并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有效提升市民文化素养,显著提升城市文明内涵。
据统计,三水区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色示范点16个、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26个、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志性景观100多处、创新性制作手绘墙10万多平方米。
如今,走在城区主次干道、公园、广场、大型商超、服务窗口、景区景点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各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示、公益广告随处可见,市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熏陶。
作为广东乡村振兴战略综合改革唯一的县级试点,三水城乡加速融合,文明建设从城市向农村延伸。2017—2018年,市、区两级共投入4500万元,镇街不低于市、区标准配套投入,建设15个美丽文明村居示范点。
2019年,三水区15个美丽文明村居示范点均顺利通过市评估验收,建成村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24个,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志性景观86处,建设村史馆23个。开展“模范选树”“家风家训故事分享”“乡风文明大讲堂”等主题活动400多场,实现了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和服务优的美丽蝶变,形成一批“水韵乡贤,魔水故里”“儒风水乡”“生态西河”等特色品牌。
此外,立足本土23处红色地标,三水投入1400多万元完成6处红色地标的改造提升,并将红色地标活化利用与挖掘岭南水乡特色文旅资源相结合,串珠成链打造3条覆盖7个镇街的一日游“红色旅游线路”,引领市民在城市快速发展中探寻三水红色记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城市三水”构建起覆盖区、镇、村三级的文明实践体系,目前已建成1个中心、7个实践所、64个实践站、50个实践点。
随着文明阵地不断拓展延伸,全区“文明单位”“文明镇街”“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不断涌现,三水文明城市建设有了坚强有力的基层支点。截至目前,三水区共获评全国文明单位1个、全国文明村镇2个、省级文明单位8个、文明村镇3个,市级文明单位29个、文明村镇22个;全国最美文明家庭2户,省级最美文明家庭4户,市级最美文明家庭42户。
城市治理引领生活新风尚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三水”新征程不仅开启了三水城市发展的新阶段,也将满足群众对过上美好生活的更多期待。好的城市生活不仅需要好的城市配套支撑,更离不开好的城市治理。
近年来,三水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以精细化为引领统筹城市管理,推动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改造提升1193个农村垃圾收集点和868座农村公厕、全域推进全区771个自然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开展7条“五位一体”沿街景观整治示范道路和3个城中村的综合升级改造、建设3个厨余垃圾分散式处理工程和3个大件垃圾处理中心、加大城乡“六乱一占”治理、实施中心城区停车场改造提升工程……
2019年,三水主动对标一流城市,找准定位,从大处着眼,从细处着手,通过实施推进十大重点工作,推动城市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发展。
其中,为提升市容环境,三水持续开展“八乱一占”整治,全覆盖、无死角治理各类城市管理乱象,持续开展铁路沿线环境整治,对省交办的38个铁路沿线隐患,进行卫生清理、安全整改等,做到点线结合,全面提升。
为全域推进全区771个自然村人居环境整治,三水结合美丽文明村居建设,镇街、村居大力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清理垃圾、淤泥、杂草等近10万处、11.19万吨,拆除乱搭乱建8137间、20万平方米,带来了村容村貌的华丽蝶变。
聚焦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如中心城区停车难、城乡垃圾处理等,直接关系群众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三水将“中心城区停车场改造提升工程”列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投入4000万元,在三水区中心城区新建立体停车场5个,同时建设智慧停车管理平台,开发应用智慧停车APP,为广大市民提供停车泊位实时查询、导航服务、监督管理等智能化服务。
处理好垃圾,回应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水对标先进,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探索大件垃圾、绿化垃圾及其他分类垃圾的处理出路,开展垃圾焚烧终端处理设施建立的可行性研究,改造提升1193个农村垃圾收集点,引导全民参与垃圾分类。
城市管理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它为构建“城市三水”高品质城市形态提供重要支撑,也是推动“城市三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引领城乡居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风向标。
当下,三水正在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按照《三水区奋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工作方案》,三水今年将实施集贸市场综合整治工程,老旧社区、背街小巷补短板工程,非建成区的镇街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公共环卫设施提升工程,交通秩序提升工程等九项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对照城市管理的薄弱环节,补齐文明建设短板,建立健全公共设施、环境卫生、行业规范等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城市文明形象,以城市精细化管理引领美好新生活。
榜样力量点亮“友善之城”
今年5月,三水公交司机陆伟强获评2019年第四季度“广东好人”。截至目前,三水区共有3人获评“中国好人”,5人获评“广东好人”,42人获评“佛山美德之星”和“佛山好人”,25人获评“最美佛山人”,3人获评“佛山新乡贤”,152人获评“感动三水”道德模范及提名人物、最美三水人,三水文明办共颁发了“点赞证书”87本。
从舍身救人的陈乐舟到“中国好人”冼玉转,再到“广东好人”陆伟强,近年来,三水区好人典范不断涌现,他们用真、善、美谱写“友善三水”新故事,点亮三水这座“大爱之城”。
2020年“感动三水”道德模范宣传推介活动于5月启动,面向全城征集助人为乐类、见义勇为类、诚实守信类、敬业奉献类、孝老爱亲类五个类别的道德模范候选人。这是三水第八年举办该活动。
活动期间,三水区文明办将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水好人工作室”阵地建设,依托主流新闻媒体,开展道德模范巡演巡讲、身边故事分享会等活动。
从2013年开始,三水便组建了“三水区道德模范巡讲团”,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进社区、进村镇、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的“六进”巡讲巡演活动。以“身边好人讲感人故事”的形式,传递道德力量、文明新风。
各镇街也不断创新宣传宣讲方式,以书舍、祠堂、榕树下、田间地头为宣讲阵地,打造固定+流动讲堂,形成了松桂大讲堂、清溪讲堂、榕树下讲堂、广彬学堂等一批接地气的宣讲品牌,面对面把新思想传进百姓心里。
在今年全民抗疫的关键时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筹、调动全区道德模范、各级好人、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和广大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18场,累计志愿服务约56万小时,服务人数超60万人次,为疫情防控凝聚强大精神动力。
一个个善举,提升了三水的温度。“感动三水”道德模范给这座城市带来了连锁反应,他们的出现,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发挥三水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树立的典型示范作用,传播正能量,发出好声音。在身边善举的引领下,三水区广大市民掀起了争做好人的文明新风,“善”的力量不断在城市扩散。
目前,全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和团队402个、实名注册志愿者49582人、五星志愿者75人,四星志愿者62人,建成市级志愿者V站6个。2019年,全区开展志愿服务6524次,累计志愿服务时数超18万小时。近年来,共培育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1个、广东省最美志愿服务社区2个;广东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个、省级益苗计划成长型项目3个、示范项目2个、持续扶持项目1个;广东省志愿服务金银铜奖集体银奖1个,个人铜奖2个;广东省“最美志愿者”、岗位学雷锋标兵各1人、市级各类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19项。
“友善三水·大爱之城”已然成为“城市三水”最为闪亮的城市名片。
■相关
“友善三水”
营造近悦远来城市生态
文明城市创建是城市管理水平、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城市市民素质以及城市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随着“友善三水”品牌越来越响亮,三水好人越来越多,“城市三水,近悦远来”也逐渐成为口碑。
今年5月,来自湖北的吴成平第二次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8年前,吴成平来到三水,成为广东星星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工。如今,他不仅是该公司的工会主席、副总经理,还当选为佛山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
作为企业工会主席,在吴成平看来,三水是一座开放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企业1200名职工绝大部分都享受过三水的各种福利政策。”吴成平介绍,职工不仅自身可以享受各类补贴和参加免费职称提升培训,企业职工子女还可以通过积分入学入读三水公办学校,每年都有几十名职工子女受惠于小燕乐园暑期公益项目,困难职工还可以享受工会救助、大病救助等。
“城市三水的包容满足了他们的各种需求。”吴成平说,从日常文体活动到子女教育再到帮扶救助,友善三水为企业职工提供了“一条龙”的服务,让外来人员可以放心、安心地在三水生活和工作。
来自河南的肜彦伟也是三水数十万新市民之一。2001年,肜彦伟来到三水工作,原是白坭镇一家五金搪瓷厂的职工,2013年,他以出色的工作获得了“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成为企业党支部书记及工会主席;2014年他作为“新白坭人”代表被选为首批社区居民议事会成员,2017年又被选举为白坭镇富景社区党委委员、居委委员,从一名外来者变成一名管理者。
在三水区工作生活19年,肜彦伟觉得三水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地方,仅他自己所在的镇街就有5万多名异地务工人员,是当地户籍人口的两倍多。
在他生活的富景社区,大多数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可以入读公办学校。社区里设有非户籍常住人口社区服务站,政府通过购买社工服务为外来人口提供家庭、教育、培训等综合服务。当地人气最旺的百年宗祠——陈氏大宗祠是外来人口最喜欢的休闲活动场所,这里还常年为外来工子女提供公益艺术培训。
“在这里不仅找到工作与事业、家庭与生活,也找到了幸福,实现人生价值。”肜彦伟说,三水不是故乡,胜似故乡。“友善三水”以其包容的姿态,给异乡人故乡般的温暖。在三水,肜彦伟并非个例。据统计,三水新市民人数在2018年已超23万人,约占三水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
可以预期,随着“城市三水”发展加速,“友善三水”将进一步营造近悦远来的城市生态,推动三水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合中,城市价值不断提升。
■观察
打造有温度的
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名城
“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城市品牌中创建难度最大、含金量最高、最有价值的城市品牌之一,是一座城市软实力的综合体现。每一座“全国文明城市”都不仅仅是一个建筑楼宇的集合,更是格局开阔、细节饱满、服务便捷、生活舒服的城市空间样本。
在2005年评选出的全国首批9个“全国文明城市”中,有不少都是有名的旅游城市,如厦门、大连、青岛等,苏州所辖县级市张家港市也是其中之一。作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县级市之一,其双山岛、凤凰山、恬庄古镇、暨阳湖、金村古镇等亦是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
事实上,不管是张家港市还是厦门、大连、青岛,这些城市之所以能不断地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游客,皆因它们有可承载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城市空间,有着独一无二的精神气质。
每一座全国文明城市的成长必然是文化地标越来越多、公共空间优化延伸、乡村古镇生机勃勃的过程,不仅能提供生活居住的良好空间,也必然要有深厚的人文气息,可涵养一方水土,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城市既是有机体、也是生命体。不仅要有品质,更要有温度。在三水城乡公园,随处可见“中国好人”“广东好人”、三水道德模范、劳动模范的事迹,城市的大爱精神不仅在一个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得到充分展示,也通过平常而频繁的志愿服务传递给每一个个体。
这座城市里,有着近5万名注册志愿者,每年为城市居民提供志愿服务时数超18万小时。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在于它拥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看它拥有多少志愿者。
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三水,作为佛山经济新的增长极,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活力迸发。整个城市面貌越来越有大城市的感觉,但又没有大城市的拥挤、紧张,慢生活氛围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到来。
三水,作为三江汇流之地,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代交通网络发达。打造有温度的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名城,或许是“城市三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张好牌。
新闻推荐
潘磊为患者检查膝关节。/医院供图“以前腿是变形的,歪到一边,走路痛得不行,现在做完手术不疼了,腿也变直了!”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