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约有1500万早产儿出生,早产儿身体适应能力和器官功能相对足月婴儿来说比较弱。根据临床实践,营养支持对早产儿来说十分重要,而经口喂养是早产儿喂养的最佳途径。
足月新生儿一般在出生后即可开始经口进食。早产儿是指胎龄在37周以内出生的活产婴儿或未成熟儿,其体质量通常较低且头围较小,身体适应能力和器官功能相对于足月儿差。而胎龄少于34周的早产儿由于吸吮、吞咽和呼吸的协调能力较差,同时伴有呼吸窘迫的问题,经口喂养会增加误吸的危险,因此通常采用肠外营养及管饲喂养。但是管饲超过3周早产儿容易发生口腔感觉运动功能发育不良、口腔厌恶、口腔刺激超敏反应以及喂养延迟。因此,尽早建立经口喂养不仅可以减少管饲和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促进胃肠功能的启动、激素的形成、消化酶的分泌,还有利于安抚早产儿,并减少婴儿期进食障碍的发生率。
从2019年9月开始,佛山市三水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对部分胎龄32周至35周的早产儿进行早产儿口腔运动干预,收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医生根据宝宝临床表现,如不能完成目标奶量、吸吮力弱、吸吮无节律、准备经口喂养评分得分低,继而施行早产儿口腔运动干预。
早产儿口腔运动干预由专业康复师完成。康复师用工具或手指对早产儿的口唇、面颊、下颌、舌、软腭、咽、喉等与吸吮、吞咽、呼吸相关的组织或肌肉群进行感官刺激,影响其吸吮能力,改善经口喂养。经过干预,这部分的宝宝均有效缩短从管饲喂养过渡到经口喂养所需要的时间,提升吸吮力及吸吮节律,增强吃奶力量,增加摄入奶量,缩短了住院时间。
三水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医师指出,在怀孕15周可检测到宝宝口部的吸吮动作,但协调的吸吮和吞咽要到34周才成熟。早产儿口腔运动干预,是一种促进早产儿口腔运动发展的干预方法,此方法通过刺激早产儿口周的皮肤及肌肉组织,从而达到增强早产儿肌肉的控制力、提高早产儿对口周压力的反应力。该方法通过刺激口唇、脸颊、牙龈、舌四个部位,旨在达到两个效果:一是提高脸颊、舌、唇部的运动范围;二是增加舌、唇部肌肉的运动力量,改善口唇的闭合能力。
(来源:佛山市三水区妇幼保健院,周芷晴整理)
新闻推荐
万元现金落车上 好心司机帮寻回乘客为乐于助人的三水公交司机点赞
钟伯(右)领回自己遗失的现金。/受访者提供佛山日报讯记者郑泽聪报道:“感谢植师傅,不然我损失大了。”拿着失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