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顺德已引进超100亿元重大项目6个、超亿元优质项目253个,总投资2512亿元。南方日报记者戴嘉信摄
“期待帮助顺德更扎实地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产业升级等工作。”9月19日,在获批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下称“实验区”)两周年之际,佛山顺德宣布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华为”)开展战略合作,华为中国区副总裁周建军描绘了双方的愿景。
两年前,顺德到处是以锌铁棚厂房为主的村级工业园。一年前,顺德到处是挖掘机清拆厂房的轰鸣声。如今,再到顺德四处走走看看,低矮落后的村级工业园少了,建设中、建设好的现代产业园区多了,连带着河涌更加清澈,环境更加宜居了。
获批率先建设实验区两年来,顺德以村级工业园改造为突破口,踏上“以"顺德样板""顺德示范"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的新征程。去年至今,顺德已引进超100亿元重大项目6个、超亿元优质项目253个,总投资2512亿元。
两周年,再出发。在村级工业园退出顺德历史舞台大势已定之际,顺德近日密集举行高规格座谈会、重量级签约、质量大会等活动,为加快高质量发展、完成打造新时代广东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验区的使命快步向前。
●南方日报记者熊程
突破口
村级工业园改造大势已定
“我们搬迁后,通过转变生产运营方式,投入更多的现代化制造设备,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在顺德龙江陈涌工业区,新搬迁进入的广东鸿基家具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泽成十分高兴,企业不但有了更好的生产条件,生活配套环境也变好了。
这是村级工业园改造成效的一个片段。作为2018年初顺德区委、区政府确立的“头号工程”,村改工作在当年4月召开千人动员大会后在全区全面凝聚共识、动员起来。在9月获批率先建设实验区后,来自省、市的强力支撑更为村改增添了强劲动力。
截至2020年9月14日,全区累计完成改造62017亩、新建厂房1391万平方米、整改提升散乱污破的落后小微企业10270家。这几组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头号工程”直接带来的一系列重大变化——
村改“改”出产业空间。因为产业空间不足,好项目、大项目进不来,甚至还要流出去,这是顺德村改的最直接动因。今年以来,海天华南总部、百度云计算中心等6个百亿级投资项目纷纷落户顺德。在以往,这样的百亿级投资项目通常不会着眼顺德,但是今年却一次性来了6个。
2019年以来,顺德已引进的超亿元优质项目达253个,总投资2512亿元,其中超10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6个、超10亿元项目30个。这其中既有外来投资者的多方抉择,更有本土企业家的真情投入、回归。“将会竭尽全力把全球最好的人才引进顺德,在顺德打造一个高质量的智能制造基地。”格兰仕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梁昭贤在去年的顺德村改总攻大会上表示,自己的根在顺德、家在顺德。
村改“改”出现代产业园。在2018年村改攻坚战打响之初,顺德就提出要将原有的382个村级工业园整合,打造一批连片现代化产业集聚区和现代主题产业园。
两年来,顺德村改虽然在实践中有不断探索和调整,但其核心理念却从未改变。村改不是简单的拆掉旧房子、建起新房子,而是要告别“旧世界”,建起现代产业园的“新世界”。根据最新部署,顺德正在同步打造大良红岗科技城、龙江超20平方公里现代产业集聚区、顺深产业城等一批超20平方公里甚至超30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以及一批平均超2000亩现代主题产业城、产业园。
村改“改”出发展样本。顺德之于广东乃至中国,向来被称为“出经验”“开模具”的地方。回顾过去每一次走在前列的改革突破,无论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还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试点,抑或是大部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顺德都是从自身发展遇到的困境出发,率先对时代的命题作出了解答。
进入新的时期,旧的村级工业园不只在顺德带来问题,更是珠三角乃至全国诸多先发地区所面临的共性问题。随着顺德村改打开新局面,从广州到深圳,从中山到东莞,从江浙到山东,一批批市级、区级考察团相继到顺德考察交流村改经验,省级有关部门和国家部委对顺德村改给予高度评价,并将多项经验和做法进行正式推广。
“我们村改总体上大势已定,接下来要蹄疾步稳、做细工作。”在9月19日的顺德区率先建设实验区两周年工作推进研讨会上,佛山市委副书记、顺德区委书记郭文海总结道。
新风景
新发展理念落实到各个角落
如果说村级工业园改造是个突破口,那么穿过这个突破口之后,豁然开朗的新风景是什么?是新发展理念在顺德大地上的一步步深化贯彻落实。
顺德村改腾出新空间,就像一艘超级航母的外壳已经建好。要让这艘超级航母在实战中显现威力,就要为它找到最强大的驱动力。顺德所需的这个驱动力就是创新。
2019年初印发的《佛山市顺德区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时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不低于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事实上,4%的目标在提出当年就实现了,相比2018年提升近1个百分点,提前两年完成任务。
“我们将抓住村改的历史机遇,不断加大在顺德的投入,不断创新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在2020年顺德区科技创新大会上表示。创新反映到具体的企业层面,美的等龙头企业是主力军,其中美的连续两年投入研发资金超过100亿元。一大批行业龙头、“隐形冠军”企业紧随其后。2019年,顺德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56%,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9.1%,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则较2015年大幅增长7.6倍。
“村级工业园改造一头挑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头挑着乡村振兴。”这句话已经成为顺德区党员干部的口头禅。其内涵在于,村级工业园改造极大地改变了顺德城乡形态,在环境上、组织上、资金上等各个层面为顺德乡村振兴创造了条件。去年以来,顺德相继启动镇村人居环境整治大会战、吹响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号角,村级工业园改造获得的收益用于集体留成的比例越来越高,北滘黄龙村、容桂红星村、龙江仙塘村等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获批率先建设实验区后不久,顺德就在2018年底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是对顺德过去一段时期发展质量的认可,更是对顺德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鞭策。在村改过程中,顺德一方面结合对增减挂钩等政策的探索,推动生态复垦复绿4512亩;另一方面强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专项执法,从源头上彻底淘汰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项目。今年上半年,顺德区优良天数达95.6%,较2018年提升13.8个百分点,国控、省控断面及饮用水源地考核断面水质100%达标。
顺德的实验区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处在同一时空。顺德在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的同时,着重强化了与深圳、港澳的融合。在大良和均安,顺德专门规划建设了超100平方公里重大发展平台,全面对接港澳科创、金融、养老等优势资源和产业需求。此外,顺德还巩固了既有对欧合作优势,中德工业城市联盟成员扩展至47座城市。
“老百姓找好医生好医院难,触动了我一定要建医院。”8月21日,何享健宣布将投资百亿元,在顺德北滘新建高水平非营利性的和祐国际医院,顺德医疗事业正在发生质的飞跃。今年教师节,顺德还宣布今后三年投入100亿元发展高质量教育。过去两年来,顺德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携手,共同推进发展成果更多由全民共享,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正在顺德生长成熟。
再出发
如何不让低端产业反弹
两年日夜兼程,顺德取得了不小的阶段性成果。两年对于参与实验区建设的顺德干部、群众、企业和社会各界来说不短,但对于顺德高质量发展的宏大征程来说却只是一小段。顺德放下了过去两年的“功劳簿”,正在坚定不移继承现有经验的同时,重新发现问题和思考解决答案,继续在实践中探索新路。
9月19日,顺德区各班子领导干部、十大镇街党政主要领导、各部门主要负责人齐聚一堂,针对继续深入推进实验区建设,郭文海特别提出了村级工业园改造、现代主题产业园(城)、乡村振兴三个话题,要求全体干部共同找问题、谈对策、提建议。“发现了问题就不是问题,要把问题转化为我们前进的优势。”郭文海说。
“红岗科技城不能孤立地去做规划,要推动以产业为主导的新模式,让投资主体把新优势产业带进来。”“有些新建的工业园对引入的企业未能严格把关,建议及时处理。”“伦教希望接下来有3个村改项目能够纳入中心城区北拓发展区的总体规划。”……在村改方面,各镇街纷纷就自己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言。
从四个方面把好标准尤其重要。早在去年底,顺德就出台了“负面清单”等部分产业准入标准。今年6月,顺德首次提出要构建起“四定”建设管理体系,包括定规划建设标准、定产业主题方向、定企业准入标准、定有力度的产业扶持政策。根据“四定”,顺德的现代产业园要建立综合评价模型,既要持续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也要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入园项目更加注重科技含量和单位产出,还要从土地整理、固定资产投资、研发投入等方面给予补助奖励。
而对暂时未能招商、不适宜招商的土地,顺德提出要以政府收储的形式为未来发展留足余地,不急于将其出让。在郭文海看来,村改是为顺德未来几十年奠定发展空间,高质量招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政府收储上要坚定不移加大力度。“陈皮越老越值钱。”他比喻道。
这场研讨会后,顺德就立刻重新动了起来。当天傍晚,顺德区政府与华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华为将与顺德在打造5G+企业数字化生态体系、打造全国村改智慧园区示范点以及建设华为(顺德)数字化转型学院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我们将全力支持好、保障好顺德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周建军说。
与今年以来六大百亿级项目落地顺德一样,华为之于顺德不仅仅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解决,更是产业乃至城市运行基础环境的突破。这些产业项目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协同推进,有望为顺德未来几十年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动能。
“两年前社会上一片怀疑声,但是我们从来没犹豫过,一步步挺进到今天。”站在获批建设实验区两周年的节点上回望来时路,郭文海再次想起了一句俗语: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新闻推荐
写在顺德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两周年之际(下)文/珠江商报记者骆苏艳在顺德率先建设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