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本《艮泉图》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插图/杜卉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马勇陈骁鹏
作者/黎丽明
艮泉是罗浮山著名景点。1813年间,顺德人黎应钟在罗浮山酥醪观后发现,这里流泉潺潺,风景优美,于是募人伐山开路,修建亭台楼舍,并以“艮泉”命名。1814年至1815年间,他广邀寓居广州、南昌、苏州等地共50位画人以“艮泉”为题作画,最终形成了《艮泉图咏》一书。这些作品现藏于广州艺术博物院。
该书汇集几地文人的书画佳作,生动呈现了19世纪初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黎应钟以同一主题——颂赞艮泉征画索题,几地文人诗文、书画的风格特点各异。将岭南文人向外传播,将五岭之北的文人向内推介,正是黎应钟的重要目的。
壹
退隐士人发现艮泉结庐罗浮
如今的艮泉依然是罗浮山一道风景名胜,然而其最早的开发者黎应钟,却一直被认为是一位在罗浮山修道的顺德籍道士。由于资料匮乏,人们长期沿用此说。《艮泉图咏》册页揭示了他一度被湮没的真实生平。
寓居广州的顺德籍士人赵均,在其“艮泉十二诗”的序言中忆述:黎应钟活跃于清代嘉、道年间,与谢兰生、黄培芳、赵均、张如芝、吕翔等当时广州最有影响力、最活跃的文人、画家、僧人相交甚殷。
书中介绍,黎应钟出身于广东顺德一个诗书官宦之家,大约生于18世纪中期(乾隆晚期),卒于19世纪初(道光初),喜好游历山水和操琴。曾跟随为官的叔父外出,对官场时事甚为了解,并曾在江西为官数载。1813年,黎应钟丁母忧,从官场退隐。回粤后,他便偕夫人隐居于罗浮山艮泉。
罗浮山,是罗山与浮山的合称,自古被誉为岭南名山之祖。罗浮山有山峰432座,飞瀑流泉980多处,洞天美景18处,石室幽岩72个,景色如画,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国有名的“仙山”之一,是中国道教中的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自古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到此寻幽访胜,诗文题咏经久不衰,黎应钟就是被此吸引而来。
艮泉在罗浮山深处,位置偏僻,开凿不易。黎应钟的好友谢兰生写道:“酥醪观后,背山水,人踪寂寥。独步蒙子(黎应钟)伐山深入,始知其泉水十有三叠,又于泉之左右,得十二境。”艮泉别业在酥醪观后。而酥醪观在浮山腹地,属罗浮山诸观中最难到达的一观,而艮泉又在酥醪观山背后,更是人迹罕至。谢兰生的《游罗浮日记》曾提到,黎应钟离开艮泉数月后,进入的道路即变得杂草丛生,要循着大石的旧凿痕才能发现。
另一位对罗浮山异常熟悉的时人黄培芳,生平曾六上罗浮,以“粤岳(罗浮山)山人”为号,又为撰写《浮山小志》多次游览浮山。即便如此熟悉浮山,亦未发现艮泉,可见艮泉之偏僻荒芜。
贰
多地文人“同游”“岭南第一山”
1814年至1815年间,黎应钟邀广州、南昌、苏州等地士子、画家、诗人、官员、商人等50人,以“艮泉”为题绘图题咏、颂赞佳境。黎应钟以大小相近的纸张,向友朋索图邀题。现今所见的《艮泉图咏》(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共有上下两卷和47开册页,13幅画作,绝大部分均是画“艮泉”的山水小品。
50位文人中,尤以寓居广州的为多,包括谢兰生、叶梦龙、林伯桐、黄培芳、潘正亨、张维屏、潘正炜、伍秉镛等。19世纪初的广州,是距罗浮山最近的城市,黎应钟自然也将广州作为索图邀咏的第一站。他到访并寓居友人家中征画索题,还可能参与了广州的几次雅集聚会,或到访士人聚会常去之处(如海幢寺等),邀请在场者题诗作画。
入夏后(五月),黎应钟携带粤人所绘作品,经南昌出游苏州,拜会了两地的文人,继续征画嘱题。而两地的文人,如石韫玉、陈文述、张骐、翟继昌、孙义钧等,通过观看黎应钟行囊里的文稿、画稿,了解岭南诗词、书画情况。通过黎应钟的活动,岭南书画作品为五岭之北的士人所认识、品评。
在这两次较为集中的创作后,1815年以后,黎应钟还断断续续地邀请友人为之创作。
《艮泉图咏》诗文画作的征集组织行动,不啻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虚拟雅集。当时广州文化界领军人物谢兰生与清代广东山水画家黎简并称“黎谢”,他在为艮泉绘图赋序7年后又为罗浮绘《茶山飞瀑》;江西画家万上遴曾任职清宫画院,名列“江右三绝”,其《艮泉图》呈现了清代正统山水画风所影响的面貌;江苏籍散文家恽敬写的《艮泉图咏序》,有“山可浮”、“泉可艮”等语,引申至道家的动静辩证思想,将黎应钟自封“步蒙子”、命名“艮泉”的深意解释得清晰明了。
叁
“同题作画”不同画风交流相长
“艮泉图”中的画作,依据画家来源不同,大致可分江西、吴门(苏州)、岭南(广州)三种地域风格,《艮泉图咏》将这不同画风汇集在了一起。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士人,竟能将多个文人交游网络跨地域连结起来,为他们提供一个观摩、切磋、交流的平台,这实属难得,无疑对不同地域画风的传播和相互认知有推动作用。
这些书画作品的产生过程实在有趣,绝大多数作者未到过罗浮,更未到过艮泉。在参考同辈的文字及图画后,他们以相同的主题、不同的画风开展创作,展现了各具特色的“艮泉”。犹如黎应钟出了一道试题,各地文人、画家给出意境不同的答案。
应邀参与《艮泉图咏》创作的文人,多是当世名家,风格迥异。供职清宫画院的江西画家万上遴,其作品尺幅虽小却形式繁复而笔墨精致,深受清代正统山水风格之影响。苏州画家翟继昌、孙义钧等则延续吴门画派之笔致用色淡雅,风格清新。吴越画学流传有序,他们深受明代沈周、文征明等画风的影响,风格闲淡秀雅。而谢兰生、黄培芳、吕翔、秀琨等岭南(广州)绘者画风萧疏简淡,文人气息浓郁。
并且这批作品,恰恰产生于清代广东山水画风格将变而未变之际。史家认为,以黎简、谢兰生为代表的清前期,是广东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繁荣时期,粤画风格逐渐成熟。江南画人在元明两代,大量以本地风物作画,清代广东画人笔墨中尽管还有江南山水的痕迹,但已开始有意识地绘画本地的“真山真景”,这不失为广东画家主动探索“广东山水”笔墨语言的开始。广东山水画地域风格的建立,或可以此为发端。
新闻推荐
邵留生去年9月,到顺德学习,车子沿着沈海高速行驶。路边一晃而过的风景,使我怦然心动的,是河流。那些或大有大桥的河,或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