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埇村传统建筑群。/佛山日报记者吕润致摄
百年古榕、青砖古屋、石板巷道……位处高速发展的高明西江产业新城核心区旁的阮埇村,是一个久负盛名的古村落,村内至今仍保有着岭南乡村的淳朴乡风。据《高明县地名志》记载,该村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元朝至正年间。
自2016年佛山市启动古村落活化升级项目以来,高明区荷城街道、阮埇村委会齐心保护修复古村建筑,传承文化基因,持续探索古村活化的路径。经过4年努力,阮埇村村容得到美化,古建筑重现丽影,文化产业发展焕发新活力。
文/佛山日报记者谢文骏
修旧如旧重现阮水回环美景
阮埇村有100多栋明清民居,至今仍然保持旧貌不变。踏上村中石板路,迈进“大门楼”,“八大家”古民居群便跃于眼前。该古民居群现存13栋民居,平面布局呈棋盘式,镬耳封火山墙,龙船脊,青砖墙,花岗岩石墙脚。该批青砖古屋是清代康熙年间村中富有之士、奉直大夫区士元为其八个儿子兴建的居所,于2010年被认定为区级文化保护单位。同一时期被认定为区级文化保护单位的还有阮西古民居群,现存41座古民居,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
为保护好村中古色古香的岭南民居群,荷城街道建立了严格的文化保护单位考核奖惩机制,并与阮埇村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严厉处罚破坏文物的行为。同时,街道还成立专项小组对文物保护单位开展日常巡查,定期清理区域内的杂草垃圾,确保文物保护单位原有格局不被破坏,并通过广泛宣传提高村民和游客对文物的保护意识。
除建立奖惩机制保护文物外,阮埇村还利用1600多万元古村落活化升级资金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并完善村中基础设施配套。其中,该村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对巷道破损的石板路进行重新修葺,并对阮北大夫区公祠进行修缮。其间,一些村民还将私人堆置、保存良好的古砖古石捐出。村干部则通过翻阅族谱典籍,尝试还原村中旧景盛况。
阮水回环曾是古时阮埇八景之一。村民堂叔介绍,“阮水”是指村中护村河,又名“小海”。旧时,护村河道可连通阮北、阮南、阮东、阮西四坊,清波荡漾,美不胜收。但前些年,因为阮埇村内缺乏污水处理设施,河涌内逐渐积下沉积物,久而久之造成河道淤塞。
解决河道淤塞需要联合四坊之力及庞大的资金,问题久拖不决成顽疾。4年前,村中以开展特色古村落宜居示范与升级活化为契机,启动农村污水处理工程,逐步疏通和净化环村河涌,并建设村级污水处理系统,啃下美化村容最难啃的“硬骨头”。
此外,阮埇村还在逐一淤通的河道两旁增植了景观绿植,加装了安全护栏。前段时间,阮埇村还通过引调秀丽河活水让环村河涌水“活起来”,逐步让护村河重现水清岸绿、鱼虾穿梭的昔日美态。
如今,水变清了,村变美了,经过活化整治提升,阮埇村成功入选“佛山十大醉美古村”和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传承基因打造特色文创产业
阮埇村自古便有“高明第一望族”之称,村人崇文尚学,村内文风鼎盛,该村先后走出6名殿试进士、17名乡试举人,村中流传着“两朝四进士,一榜四文魁”的佳话。其中,明代区大相、区大伦两兄弟曾同榜进士,区大相还曾任明朝万历皇帝的户部尚书,擅诗,为后人留下300余首佳篇。
如今,阮埇村进一步明确了“高明望族西江阮埇”的品牌定位,荷城街道连续在阮埇村举办“聆听区大相”诗歌朗诵比赛,一人一首区大相高明诵诗节等活动,还推出区大相限量明信片等别具特色的文创产品,通过还原历史人物面貌培育新乡贤文化。
常有游客因其名人佳话慕名到阮埇村游历。该村亦将村内大夫区公祠、村史博物馆、乐澹区公祠等多个景点串珠成链,形成游览线路,并完善停车场等基础配套,部分村民积极担任“讲解员”,时常带领游客穿梭在古巷道中,讲解岭南传统建筑背后的人文特色。
现今,立足村中古建筑古文化,阮埇村计划利用申报“佛山十大最美古村”取得的奖金,结合部分村民集资,对阮西旧市集进行修缮美化,打造出一条别具特色的商业街,重现阮埇村古时圩集盛况,街上商铺均由村民经营,可以销售土特产,烹煮特色菜,售卖创意文化产品,既可招揽回头客,又可增加村民收益,从而实现“村落有人气、村民得实惠,区域获提升”的目标。
下一步,阮埇村还计划引入第三方,深耕村内古文化,基于当地文化特色衍生商业业态,推出岭南新民宿,并通过智慧模式打造出具有古村特色的文化产品,逐步将阮埇村打造成集娱乐、养生、度假于一体的岭南特色古村落。
新闻推荐
区农技中心、市农科所、鹏力农业公司达成三方合作协议 试验推广粉葛脱毒苗
水井村村民在自家的粉葛田里挖出粉葛。/佛山日报记者曹忠信摄佛山日报讯记者何志勇报道:病害是合水粉葛质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