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佛山 今日禅城 今日高明 今日三水 今日南海 今日顺德
新岭南 > 广东 > 佛山 > 今日顺德 > 正文

一艇生丝出,一艇白银入 从家庭式作坊到规模化工厂的缫丝业

来源:中山日报 2020-10-17 07:00   http://www.kcqsx.com/


农户利用尼龙薄膜棚育蚕,图为农妇筛除次蚕(中山市档案馆藏)位于古镇的养蚕场中,养蚕女收获蚕茧(中山市档案馆藏)孙希临

在中山,传统的家庭式手工业源远流长。19世纪中叶,缫丝、麻织、藤竹制品加工等手工业发展为县境内城乡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境内开始出现民族资本的近代小型工业,传统、独资的家庭式手工业亦向合资的股份制手工业或小型工业过渡,至30年代间,新技术与机械设备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缫丝业成为从家庭式作坊到规模化工厂中最具代表性的行业之一。

荒庄无力作,蚕织自年年

清康熙年间,香山诗人李嶟曾作《村居》一诗描写当时的农家生活,拙朴的环境与悠然自得的情怀共生并存:

村居

粗拙旧相沿,家家近水田。

地硗桑可植,门小竹常编。

瓜豆翻平野,牛羊卧晚烟。

荒庄无力作,蚕织自年年。

诗人以“地硗桑可植”直言土质坚硬瘠薄,却仍然可以种植桑树;以“荒庄无力作,蚕织自年年”描绘在这荒远偏僻的村庄里,村妇们依然年复一年,自得其乐地养蚕纺织的景象。可见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植桑育蚕纺织是香山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家生活的常见场景。

据《中山市农业志》记载,中山(香山)的桑蚕生产从有人种桑养蚕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北部平原,以小榄附近为集中产区,缫丝业即兴起于此。到了19世纪中叶,家庭式手工缫丝业已成行成市,农户将收获的蚕茧抽出蚕丝(即缫丝),整理成一捆捆的丝片出售,生产颇旺,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以香山、顺德、南海等县为中心的桑蚕生产基地。《中山市志》资料显示,当时香山输往广州再销向海外的生丝值白银百余万两,可谓“一艇生丝出,一艇白银入”。

随着国外市场对生丝需求的日益增加,生丝价格不断上涨,珠江三角洲内经营蚕桑的收入比经营稻田的倍增,19世纪60年代出现“锹田种桑满村南”的景况,香山县内桑蚕种养区也从小榄、古镇扩大到黄圃一带。

19世纪末,南海、顺德、广州等地出现较大型缫丝企业使用较先进的人力缫丝机生产生丝。机器的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产丝效率,也使企业对蚕茧的需求量迅速增长,香山所产的蚕茧因此大量出售至上述邻近地区。至20世纪初期,桑蚕业发展鼎盛,《中山市农业志》记述,1925年“投于桑蚕者亦有25万人,盖过农业,为本邑唯一之实业”。

另一方面,市面上可供选择的产品也随之增多,缫丝企业对蚕茧的质量要求更高,于是中山在1956年前后推广了尼龙薄膜育蚕技术以调控小气候环境,保持桑叶新鲜,使细蚕饱食,降低后续缫丝选茧时次茧或下茧的比例。

蚕丝年产创纪录

20世纪40年代初,李少白等人吸纳民间资本,购入辅助设备,在小榄创办了县内首家拥有人力木缫机的中兴丝厂。为了向丝厂输送技术人才投入生产工作,中山县第三区区立中学还在1942年8月开设简易育蚕班,教授育蚕基础知识,培训缫丝技术。

中山第二家丝厂——南头丝厂于1958年建成投产,与中兴丝厂并驾齐驱,年产桑蚕丝达35.5吨。然而受“以粮为纲”影响,丝厂生产很快陷入停顿。市档案馆馆藏的中兴丝厂1961年生产情况报告显示,由于所产的蚕茧全部计划调往邻县,境内丝厂同时停产。

直到1967年11月,广东省轻工业厅投资108万元,在小榄沙口建成厂房建筑面积8209平方米、配设立式缫丝机240台的中山丝厂,中山缫丝业才重获新生。

在这之后,中山丝厂生产趋向稳定,又增添4组自动缫丝机,年产桑蚕生丝约210吨。缫丝业良好的发展势头为重建南头丝厂创造了条件,1980年3月中山县经济委员会决定将中山丝厂的60台缫丝机调往筹备中的南头丝厂,同年5月南头丝厂正式复产。1982年两丝厂年产桑蚕生丝达到267吨,是中山缫丝业生产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技术升级促转型

同一时期中山出现首批与外商通过开展“三来一补”业务和技术改造而兴办起来的纺织企业,包括南朗港侨织造厂、东凤晶苑织造厂、坦洲合兴针织厂等,带动了中山镇村纺织业的蓬勃发展,加之桑蚕种养业收入随时代推进愈显低微,影响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蚕茧生产逐年萎缩。

据《中山市志》记载,由于本地蚕茧产量不足,中山丝厂从外地购入蚕茧的成本极高,以致1983年亏损近50万元;生丝年产量也从鼎盛期的200多吨缩减至161吨,下降近40%,丝厂被迫改产,逐步转型为针织厂或纺织制衣厂。

其中,中山人所熟悉的中山丝绸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即为丝厂转型后的代表企业,主营丝绸、纺织品服装等生产加工及进出口业务,下设中山新兴丝绸时装厂、小榄联兴制衣厂以及中山新宝丝织厂等多家制衣厂和服装贸易公司。亦有改产人造纤维和丝织印染品的企业,多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机械化设备,具备综合生产能力。传统的种桑养蚕缫丝业逐渐淡出中山人民的视野。

从家庭式手工作坊到如今的规模化工厂,缫丝业在中山的手工业发展进程中留下了值得回味的历史印记。尽管“一艇生丝出,一艇白银入”的光景再难重现,但转型升级后的新兴产业正“马不停蹄”地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铺就崛起的远航之路。

参考资料:

《中山市志》

《中山市农业志》

《清代香山诗萃》

新闻推荐

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 新院区开建一期占地105亩,将建设编制床位1490张

效果图羊城晚报讯记者欧阳志强摄影报道:10月15日,备受顺德市民高度关注的重大民生项目之一——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评论( 一艇生丝出,一艇白银入 从家庭式作坊到规模化工厂的缫丝业)


 
频道推荐
  • 退休民警张毅刚: 退休前一刻还在“破小案”
  • 顺德机动车智能审核系统上线 车辆年检还要排长龙?10秒搞掂!
  • 广东省纪念第50个世界地球日活动将在佛山举行 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
  • 美食打探茶? 喝茶?春日里你该吃茶!
  • 企业加入“博物馆之城”建设 东鹏明善博物馆开放
  • 
    图文看点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推荐阅读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 企石为老旧厂房“体检” 将“电老虎...
    
    热点排行
    4月18日 早间新闻 达芙妮继续亏损:关店千余家 转型电商遭资 北京春季求职期平均月薪10970元 过半职位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余杨:特种设备的安全守卫者 樟木头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加大对火灾隐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安全 大朗检查水库排站防汛防涝准备工作 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