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正以建设高品质森林城市为支点,撬动一座城的“绿变”。图为亚艺公园。南方日报记者戴嘉信摄
每晚登船参与东平河夜游的游客和市民会发现,动感幻彩的投影照树灯景,使东平河北岸多个公园里的绿树,在晚上也摇曳生姿。
公园遍地、绿树成荫,是禅城持续建设高品质森林城市的成果。今年的禅城区政府工作报告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汾江河“一河两岸”景观提升、文华公园南片区改造和王借岗公园三期、洲尾围生态公园等千亩公园建设,将东平河水轴线北岸打造成风景线。
不仅是东平河北岸,近年来禅城不遗余力增绿、复绿。数据显示,2018年至今,全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2%,新增绿地面积2600多亩。2017年到2019年间,禅城新增了25个公园,改造提升了南浦公园、湾华公园等14个公园。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已成为市民生活的日常。禅城正以建设高品质森林城市为支点,不断刷新市民对生态文明的认知,撬动一座城的“绿变”。
南方日报记者李晓莉
添绿
两年新增5个“文华公园”
早上,到家门口的公园里晨练,大吸一口“绿城”的新鲜空气;傍晚,扶老携幼到河涌边亲近大自然,欣赏鱼跃虾跳的景象……
这是禅城市民的生活日常,也是禅城不断变绿变美的真实写照。对于禅城市民来说,“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不再是梦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城市“福利”。
梳理禅城多年来建设森林城市的进程可以发现,为了给市民带来“绿色福利”,禅城在方方面面下了真功夫。
在“三年促变、绿地佛山”、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和两年延伸行动、“绿韵禅城、缤纷家园”新一轮绿化禅城大行动等工作推动下,花了5年时间,禅城于2017年成功助推佛山市获评国家森林城市。
为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成果,佛山发布《佛山市建设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工作方案(2018—2022年)》(下称“方案”),要求各区对照各项指标任务,全面推动建设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
从助推佛山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禅城从未停下脚步。禅城区委、区政府按照方案要求,全面推动建设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建立健全长效推进机制,保障各项指标任务顺利完成。此中,禅城努力在增绿提质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全区绿地总量,改善全区绿色生态环境。
通过一系列数据,可窥见禅城多年来建设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的成果。
禅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至今,禅城全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12.73%,全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至12.12平方米。据不完全统计,2018—2020年6月,禅城区用于公园、道路、水系绿化建设等绿化方面的投资达11.17亿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8年至今,禅城区新增绿地面积2600多亩,将近5个文华公园。
“我们致力把森林绿地融入到城市的每一个单元。”禅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总工程师李长洪表示,今年是高品质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年份。禅城今年初至今已完成了增绿面积785435.5平方米(约1178亩),完成提质绿化面积28382.2平方米(约42.6亩)。目前禅城区绿化覆盖率已经达到42%。
2020年,纳入高品质森林城市项目库项目共73个(包含跨年项目9个)。目前,64个2020年度完成项目中,已完工项目共36个,完成增绿面积785435.5平方米,完成率56%,已动工建设项目28个,按进度估算均可按期完成,总体进度比预期有所加快。
李长洪介绍,禅城区注重城乡统筹、科学布局,努力形成点上绿色成荫、线上绿色成廊、面上绿色成景的森林绿化景观,形成“以千亩以上生态绿心为龙头,以城市综合性公园、镇级公园为骨架,村居公园均衡分布,城乡绿廊有机串联”的林村相依、林居相依,林水相融、林路相融的森林城市空间格局。
“在家门口就有公园逛,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花赏,住在禅城有很强的幸福感。”一位市民如此说。
从观察数据和市民感官中可以发现,禅城全区的城市景观、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升华,稳步向绿色、宜居、宜业、宜游的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目标迈进。
借景
立体绿化提升人均指标
数年前,公园绿地总量增长困难是禅城建设森林城市的明显短板和薄弱环节。如今,禅城的“城区人均绿化指标”比原来有了较大提升。
禅城区城管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禅城区人口高度密集、土地资源紧缺且用地成本巨大的客观实际,在加快城市地面绿化的同时,禅城将立体绿化作为城市“增绿”的新途径。近年,由禅城区公用部门牵头制定出台了加强立体绿化的实施意见,推动新建公共建筑及新建高架桥、人行天桥、大型环卫设施等市政公用设施充分实施立体绿化。
据记者了解,禅城制定了《佛山市禅城区立体绿化实施办法(试行)》,在全区推广立体绿化建设,优先推进现有政府机关、学校、医院、国有资产等共有物业,建成了一批屋顶绿化、墙面绿化示范典范。
目前禅城区立体绿化达到相对完善状态,形成“满眼皆绿”的景观效果。
除此之外,禅城还向路扩绿,高标准推进城际轨道以及高速、快速路,城市主干道等交通干线的沿线绿带和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完善提升城市交通干线生态廊道建设。主要包括沿已建、在建城际轨道两侧各建设30米宽的绿带、沿新建、续建高速公路两侧各建设50米宽的生态景观林带,沿新建、续建快速路两侧各建设20米宽的生态景观林带,对立交进行生态化绿化建设、新建道路绿地率符合城市道路绿化设计规范等。通过狠抓建设,区内道路林木绿化率平均达98.29%,平均街道树冠覆盖率达33.97%。
“向水借绿”也是禅城建设高品质森林城市的关键一环。
立足区内水网密集、河涌交错的情况,结合水环境综合整治,禅城区加快推进内河涌的绿化整治,充分利用河滩地造林绿化,着力构建生态驳岸和湿地生态景观,努力构建水清岸绿、林水相依的城市滨水生态廊道。近年来,禅城持续推进区域内滨水岸线生态化改造,河岸、河涌绿化和景观提升,河心岛生态修复等,初步形成了具有佛山特色的滨水绿化景观带。
据统计,目前禅城区主要河道平均水岸林木绿化率均达到95%以上。
全长2.38公里的奇槎片区东平路(桂澜路至绿景东路)景观提升工程是其中的亮点工程。该项目以奇龙大桥为中轴,紧邻东平水道。项目一分为二,既是滨水景观长廊,又是交通干线生态廊道。目前该项目已完工并对外开放,实现增绿面积约7.9万平方米,既提升了奇槎片区环境,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空间。
除了新建工程项目,在高度建成区,禅城还必须拆旧复绿。“每一次拆旧建绿、兴建公园,意味着千万元乃至亿元投入,成本非常高。”李长洪表示,禅城绝大多数区域属于高度建成区,为了实现城市转型、提升城市品质不惜拆旧复绿,向“三旧”改造要生态文明空间、要优质生活空间,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飞花
公园助力城市品质建设
今年国庆节假期,王借岗森林公园和大雾岗森林公园成为市民和游客漫游佛山的新“打卡”点。穿过陶古里化机创意社区,沿着石阶小路蜿蜒而上,到达山顶后,可尽览石湾古代六景之一的“塔峰夕照”。
王借岗森林公园亦是如此。王借岗森林公园西临东平河、北靠汾江中游,在两条河流相交而成的区域,岗顶为市区最高点。该公园总规划面积约1050亩,是佛山市的重要生态节点,属市千亩生态绿心群的核心公园之一,是推动生态建设从“浅绿”到“深绿”的重点项目。
这个曾经污水横流、蚊蝇横飞的古火山遗址,经过多番改造,如今变成了禅城市民家门口的高品质生态胜地。
大雾岗、王借岗两个公园,是禅城公园建设的缩影。禅城通过大力建设公园,使众多公园、绿地,成为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的重要支撑。
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19年,禅城新增人民公园、王借岗森林公园等25个公园,改造提升了南浦公园、湾华公园等14个公园,增加公园绿地面积189.41公顷。全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至12.12平方米。
这背后是禅城城管部门聚焦湿地、河流、山林、村庄等生态薄弱区域,为补齐生态环境和森林城市建设短板而攻坚克难。
其中,利用内陆滩涂、其他草地、沼泽地、裸地、严重污染地等闲置地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建设,打造了一批公园。目前,禅城已建成绿岛湖湿地公园、王借岗森林公园、半月岛湿地公园、东平河石湾湿地公园等,与原有的亚洲艺术公园、文华公园、中山公园等大型综合公园构成了城市绿色体系的骨架。全区20公顷以上的大型综合公园有10余处,面积超500公顷。
村庄也是禅城重点增绿区域。近年来,通过大力开展“万村绿”、宜居乡村、美丽文明村居建设等行动,推进村居小公园、边角绿地、道路、水塘、房前屋后等全方位绿化,禅城村居绿化环境持续提升。
目前,全区集中居住型村庄林木绿化覆盖率为31.36%,涌现出紫南村、罗南村、南庄村、大富村等一批绿色生态乡村振兴示范村。紫南村还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等称号。
在建设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的背景下,如何助力佛山在众多样板中脱颖而出?禅城结合自身实际,体现了中心城区的担当,给出了自己的答卷。
目前禅城公园、绿地建设的内涵不断更新,让“花海禅城”“四季赏花”成为伴随市民生活的日常,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
“森林绿地建设不单纯追求绿化指标,还注重单位绿地的生态效益和健康效益的提升,突出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乡土树种使用和乔木种植比例。”禅城区城管部门有关负责表示,目前禅城区森林绿地植物种类达400余种,乡土树种比例为91.8%,乔木种植比例占森林绿地面积的66.78%,做到四季常绿、花开不断,吸引众多鸟类及其他野生动物生活、栖息,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也让市民的幸福感得到不断提升。
高品质森林城市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颜值”,还提升了城市品质,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增创了发展新优势。
城市品质的提升让禅城的城市吸引力越来越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优质项目、高附加值产业在佛山、在禅城落地生根。最近举办的佛山市2020年下半年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投产活动,东平云谷等项目,就透露了禅城未来的强劲动力。
数读
2018年至今,禅城全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12.7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至12.12平方米,全区绿化覆盖率达42%。
2018—2020年6月,禅城区用于公园、道路、水系建设等绿化投资达11.17亿元。
2018年至今,禅城区新增绿地面积2600多亩,相当于近5个文华公园。
从2017年到2019年,禅城新增人民公园、王借岗森林公园等25个公园,改造提升了南浦公园、湾华公园等14个公园,增加公园绿地面积189.41公顷。全区20公顷以上的大型综合公园有10余处,面积超500公顷。
2020年,纳入高品质森林城市项目库项目共73个(包含跨年项目9个)。目前,64个2020年度完成项目已完工36个,完成增绿面积785435.5平方米;已动工建设项目28个。
禅城内道路林木绿化率平均达98.29%,全区集中居住型村庄林木绿化覆盖率31.36%。
区内森林绿地植物种类达400余种,乡土树种比例为91.8%,乔木种植比例占森林绿地面积的66.78%。
聚焦
致力点线面
融合城与林
作为高度建成区,禅城一方面要攻坚克难提升森林城市的各项指标,另一方面,还要实现城市、乡村、森林、湿地等城市模块的景观平衡。
“城中有林,林中有城”的绿色发展理念被提到重要位置。禅城区注重城乡统筹、科学布局,把森林绿地融入到城市的每一个单元,努力构建“点上绿色成荫、线上绿色成廊、面上绿色成景”的森林绿地网络体系,形成林村相依、林居相依,林水相融、林路相融的森林城市空间格局。
面上,禅城补“短板”。在打造一批大型森林及湿地公园的同时,开创村庄绿化新格局,再逐步提升生态和健康效益。
线上,禅城连“断档”。编制了《禅城区建设广东省生态景观林带实施方案》,为森林城市“穿针引线”,构建相连相通的森林绿地网络。其中,加强森林生态廊道建设,在主要森林、湿地等生态区域之间建设贯通性的道路和水岸生态廊道。目前,禅城区已完成道路生态廊道建设29.76公里、水岸生态廊道34.79公里,实现城市森林绿地串珠成链、科学配置,满足区域内关键物种迁徙需要。禅城还积极在城市周边、组团之间、功能分区和过渡区建设生态防护隔离带。全区已累计建成生态防护隔离带面积600多公顷,总体形成“四带、四核、多廊、多点”的生态防护体系,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净化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修复。
点上,注重提升质量和功能。对标广州、深圳印发了《禅城区打造“花海禅城”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制定城市种植花卉标准,研究开花植物组团式种植,着重在道路、商业体等城市节点营造四季花景,以及在各镇街和公园铺开主题花海。
记者了解到,禅城累计在主要路段、重要节点片植时花约80万株,增设铁栏杆挂花箱400多组、造型花箱300多组,打造缤纷花色的“花境”约10万平方米,累计设置大型主体绿雕5个。
通过广泛种植时花、翻新绿化带、灯柱挂花、造型簕杜鹃的大面积应用,禅城精细化管理、打造多条示范路、多个示范园,力求“开窗见景,出门入园”,构建树绿花红、林绿相依的花园城市格局。
新闻推荐
注:示意图中出让范围界线及路网状况仅供参考。二、竞买资格和要求:(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的自然人、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