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民
近期,佛山市民政局公布《佛山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透露将于2022年年底前,力争在市内所有街道和有条件的镇,至少建1家社区居家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让更多老人能就近享受养老服务。这意味着,明年佛山将会有一大批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出现。
这几年来,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养老事业发展,国有、民营和新改建的养老机构越来越多,呈现出前期拼硬件、后期拼服务的态势。民营机构服务标准更高,有的跟国外机构合作运营,通过聘请行业专业顾问提高服务水平,有的参照国家或省级服务标准,公办养老院服务也在不断提升。
但就笔者观察,目前公办养老院的入住率仍旧紧张,有的甚至要排队入住,而民办性质的养老机构大多利用率不足,空置率比较高。这一方面体现了大多民众支付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反映出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养老财政投入力度。
为凝聚社会爱心力量、专注发展老龄公益服务,以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推动顺德老龄事业的发展,8年前,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先生发起成立了广东省德耆慈善基金会,并带头捐资1亿元。顺德政府高度重视,无偿划土地,社会各界踊跃捐赠,汇聚慈善资金和社会力量,用4年时间筹建起顺德规模最大、设施完善、医养结合型的现代化养老社区——顺德区善耆家园,由笔者担任常务副院长。
不以盈利为目的,我们在机制上可以更加灵活,更加注重服务质量和口碑。对标国家养老机构五星级服务标准,我们对自身服务要求更高。更加注重个性化、人性化服务和长者们的隐私保护、人文关怀,注重培养建立好的企业文化,让员工像对待亲人一样服务长者。
每位长者入住,我们会通过7天观察期,根据他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等制定详细的个人照顾计划,并由社工带领熟悉家园环境和每一位长者,还有书法、歌舞、瑜伽、太极拳等兴趣社团供长者们选择。我们会定期开展敬老爱老活动、外出逛街饮茶、义工志愿者服务等,让长者不与社会脱节,提高幸福感。
在探索“慈善+商业”的路径中,我们也遇到不少难题。目前善耆家园共有400多位长者入住,二期工程也准备筹建,两期完成后将为顺德及周边地区提供近2000个优质养老床位。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投入更高的成本,需要通过机制和合适薪酬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加入团队,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采用一些智能化设备来减轻人工看护压力。比如我们正在试用的老人防跌倒系统,在有需要的长者的房间和公共区域安装,能够自动识别老人有没有跌倒风险并进行及时报警。老人在系统呈现的仅是扫描影像,这样不会侵犯到个人隐私。希望养老行业的制造业企业能够在智慧养老方面将互联网和物联网更加紧密结合,研发生产出更多老人防跌倒、防走失、生命健康监测等适用性高的系统和设备。
在养老服务发展体系构建方面,国家提倡以机构养老为基础、居家养老为补充,医养康养相结合,机构养老已经形成很好的补贴模式。但是在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上,上门一次服务怎么算、服务的标准怎么评估等,在补贴层面并没有找到很好的补贴模式。
实际上,国家针对养老行业的扶持政策很多,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支持力度不一,真正将政策有效落地的并不多。笔者认为,养老机构行业的发展,除了企业、社会和民间组织外,还需要政府大力推动。目前入住养老院的费用,特别照护程度比较高的长者,普通家庭确实比较难承担。我们可以参照日本、台湾等地的养老经验,更好推动长期护理险的普及,尤其对失能、失智老人能够减轻不小负担。
德耆慈善基金会筹建善耆家园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慈善+商业”的手段,为更多长者提供三星级价格、五星级养老服务。但由于善耆家园一期工程捐款不够,需要贷款,所以目前还在背负贷款砥砺前行。我们正在努力探索,一方面希望企业家等社会各界人士多给予支持,另一方面,我们也在不断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从根本上来讲,我们期盼全社会都能关注老年人的问题。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54亿人,失能人员超过4000万人。根据《2018—2019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4.8%的老年人处于重度失能,7%处于中度失能,超过十分之一的老年人在穿衣、吃饭、洗澡、如厕等方面的基本生活无法完全自理。当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受到关注,当我们的全生命周期都得到保障,社会将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也将更加幸福。
(作者系广东省德耆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善耆家园常务副院长)
新闻推荐
顺德区第四届(2020)创意阅读节活动即将启动珠江商报讯记者王艳美报道:记者昨日获悉,顺德图书馆、顺德区博物馆、顺德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