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钟向明为患儿检查。/佛山日报记者吴昱萱摄
文/佛山日报记者吴昱萱通讯员刘新萍
走进三水区妇幼保健院儿科8楼住院部,温馨的装饰风格映入眼帘。每位医生和护士都轻声细语,细致、温柔地给患儿进行治疗。
每年门诊量近10万人次、住院人数4000多例、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达99%以上、鼻咽镜技术开展741次……这一系列数据的背后,折射了三水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团队二十多年来,对儿科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与精益求精以及对患者的尽心尽力。
技术升级提高危重症救治率
很多人认为,儿科医生只是开开药、打打针,事实上,儿科也时常在上演与死神博弈的危急时刻。
不久前,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从产科转入一名重度窒息的患儿。患儿出生时全身苍白,无哭声,无法自主呼吸。患儿母亲为重度子痫前期,孕期并未开展规律孕检,分娩时脐带更是扭转30周。
“此患儿属于濒死儿,死亡率很高,经过新生儿复苏团队争分夺秒抢救,患儿心跳恢复,但仍没有自主呼吸。”区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钟向明说。经过一系列辅助检查和治疗,儿科团队判断患儿属于新生儿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经过完善的检查后,排除了进行新生儿亚低温治疗的禁忌症,在当天凌晨5:30进行亚低温治疗。
新生儿亚低温治疗是今年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一项新开展的治疗技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让患者快速进入睡眠状态,使患者的体温保持在32℃~34℃,维持脑氧供需平衡,起到脑保护作用,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新生儿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有效方法,能明显降低死亡率与致残率。
“在没有开展亚低温治疗技术前,这类出生2小时内即出现肢体抽搐、脑功能监测提示低电压的患儿,预后一般很差,可能会持续昏迷很长一段时间。”钟向明介绍,一般来说,如果昏迷持续时间少于3天,预后较好。如果昏迷持续时间超过1周,则提示预后差,可能出现脑瘫甚至死亡。
近年来,通过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及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开展技术合作,区妇幼保健院儿科诊疗水平快速提高。2017年,区妇幼保健院儿科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结成专科联盟,成立三水区儿科王斌名医工作室,每周有派驻专家到儿科开展指导教学、查房等传帮带工作,提高儿科诊治能力。
目前,区妇幼保健院已经开展对儿科呼吸、消化、神经等各系统常见病、危重病的诊治,对早产儿、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肺出血、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等危重症的救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成功救治的最小早产儿为胎龄27周的体重980克的超未成熟儿。
优秀团队提供专业诊疗服务
在医院里,儿科又被称为“哑科”,大部分患儿都无法准确描述出疼痛感,这给医生的准确诊断带来一定困难。
“在儿科,因为有的孩子太小,他们看到医生比较惧怕,只知道哭闹,不会描述自己的病情。这个时候诊断患儿的疾病,就要依靠儿科医生的经验、耐心和细心去观察,这非常不容易。儿科医生不仅要有经验,还要有耐心、爱心,这才算是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钟向明的一番话,表明了作为一名儿科医生的艰辛与责任。
儿科医生对儿科专业投入极大的热情和专注,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快速发展。
2016年9月,三水区新生儿会诊救治中心成立,挂靠在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2018年,三水区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成立,挂靠在区妇幼保健院儿科。目前,儿科分为普通儿科病区、新生儿病区及儿科门诊,共有医护人员近60名,其中儿科医师14名,包括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4名。
钟向明表示,随着高新设备的投入、优秀人才队伍的建立,儿科医疗技术全面提升,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技术在三水走在前列,还建立了儿童保健、营养咨询,儿童康复、新生儿病房等亚专业。区妇幼保健院将继续提升诊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守护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新闻推荐
“淼城英才”“淼城英才”可连续3年申领生活补贴,并最高可申领一次性购房补贴100万元。“淼城英才”最高获20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