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女文艺家协会会长夏少丽从艺30年“生于盛世、不负年华”
昨日,佛山市女文艺家协会第六届书画、陶艺邀请展在顺德区清晖园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展出约40名女文艺家的66件作品,其中佛山市女文艺家协会会长夏少丽展出20件陶瓷微塑作品。夏少丽说,在陶瓷微塑道路上走过30年,从传承到创新,她一直在不懈努力。
高级工艺美术师夏少丽正在介绍其陶艺作品《南风古灶》。/珠江商报记者周焯杰摄
传承:在米粒大的陶泥上速塑艺术
在佛山市女文艺家协会第六届书画、陶艺邀请展上,记者看到夏少丽展出的20件陶瓷微塑,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米粒般大小,神韵生动,衣纹飘逸。据夏少丽介绍,这是陶瓷微塑米粒大的陶泥在水分未干之前,要把它速塑成所需要的人物形象,还要经过1250℃的高温烧制方能成型。
据了解,夏少丽是佛山人,从小爱好美术,毕业于中国国画大专。她是高级工艺美术师,是石湾刘胜记第四代陶艺世家传人,师承微塑大师刘国成。2008年,她协助广东省博物馆举办“刘国成”大型微塑作品展,捐赠十件刘国成的微塑原作给广东省博物馆收藏,广东省博物馆也收藏了夏少丽作品《高山流水觅知音》。
谈起从艺道路,当中有一段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刚踏足社会工作的夏少丽与朋友一起逛石湾陶瓷,当时就被石湾陶瓷精湛的工艺吸引住了。“我们本来想去买花瓶和陶艺品装点家居,却被老艺人的现场技术活吸引住了。”她说:“他们在店里,在小小的陶泥上轻巧地捏出动物形象、亭台楼阁、人物形象,我非常惊奇,也惊叹他们的手艺不同凡响。”
出于兴趣,她开始接触陶瓷微塑技艺,认识了陶瓷微塑大师刘国成,后来与刘国成投缘,二人结成连理。夏少丽笑称自己“十年磨一剑”:在第一个从艺十年,如饥似渴地吸收陶瓷微塑技艺,在专业领域上摸爬滚打;她从艺的第二个十年,创作出不少精品;她从艺的第三个十年,在传统技艺创新道路上收获满满。
夏少丽赠送给清晖园博物馆的陶艺作品《清晖荷塘》。/珠江商报记者周焯杰摄
创新:研究陶瓷微塑“新玩法”
“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收前人的精华,我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谈及从艺经历,夏少丽笑称自己比别人少走十年弯路,因为丈夫刘国成及其家族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给她。然而,她没有停步于此,而是深入思考,将这传统技艺加以创新,实现飞跃。
“我喜欢到处走,去看祖国山河,去看不同的风土人情,同时也在拓展我做陶瓷微塑的选材和思路。”夏少丽回忆说:“7年前,我突发奇想,是否可以将我们国家56个民族做到陶瓷微塑里呢?”她到各地观察各民族的特点,发现各民族在衣饰颜色上颇具特色,而且每个民族擅长的艺术又不一样,有的擅长打鼓,有的擅长舞蹈。要将各个民族的特色融入陶瓷微塑,必须让陶瓷微塑色彩斑斓,而且必须将民族特色作为装饰或背景融入其中。
“在陶瓷微塑过程中上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夏少丽说,在创作过程种,如何调配颜色,如何着色,是最困难的地方。“以前我们做的陶瓷微塑,都是以陶泥的胎色为主。”她开始各种尝试,开始尝试在陶泥中融入釉,然而陶瓷微塑太细微,而釉流淌那么一点点就将整个雕塑作品给着满色,釉不是理想的上色材料。夏少丽苦思冥想,走访各个退休的工艺名匠,了解玻璃马赛克、泥粉、陶瓷颜料等各种材料如何配合才能做出色彩丰富的陶瓷微塑,而且所用材料必须承受得起高温烧制。经历数次失败,她花费两年时间最终研究出如何上色。她创作的《中国56个民族》前后花了7年的时间。
未来:继续挑战自我创作更多新作品
谈及未来发展,夏少丽表示要继续挑战自我,创作出更多新作品。
她创作出《中国56个民族》后,继续创作了《十八罗汉镇宅》、《二十四孝》、《春游》等。近年来,她也创作了一些与清晖园有关的题材,例如《清晖小姐楼》,《清晖赏荷》,《清晖荷塘》,《清晖园林》,《教子有道》等。她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融入更多清晖元素,创作更多与岭南园林有关的作品。
回首三十年从艺历程,夏少丽 感叹“生于盛世、不负年华”。她说:“以前技艺传男不传女,但如今女子能顶半边天。我希望以自己的从艺经历,影响下一代,告诉他们要通过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文/珠江商报记者王艳美
新闻推荐
大腹木棉已经进入一年一度的花期。沿着道路深入民众镇新建村的花木场越来越多大腹木棉从茂密的绿叶中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