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雄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是关键。推动粤港澳三地人才协同合作,既是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世界级大湾区的基础条件,也是当前社会各界反映比较集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前,由于三地人才需求、合作理念、基础条件、体制法律等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大湾区人才一体化进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通过更新思维理念,把握规律,把准节奏,才能有力有序推动三地人才合作取得实效。
在合作目的方面清晰明确,力戒形式主义
随着大湾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湾区城市间签订的人才合作协议越来越多,但内容大多比较抽象,对各方的权利、义务、措施、约束等涉及较少,没有程序性的规定,缺少联动机制,更没有违约处罚的保障性条款,导致大湾区人才一体化推进缓慢。因此,大湾区人才合作不能弄成跟风头、逐潮流、赶时髦的面子工程,合作目的要端正明确,并通过交流借鉴、协商协作、互通互认、共建共享等多种合作形式,优化整合区域人才开发资源,力求建立区域人才建设、开发和合作新机制,不断推进区域人才开发合作的资源共享、政策协调、制度衔接和服务贯通,逐步形成相互兼容的人才政策框架、人才市场体制和人才服务体系。
在合作基础方面应正视差异,不求步调一致
粤港澳三地地缘相近,有特征比较接近的人才政策框架和人才生态环境,具备一定的合作基础。但各主体间在如体制机制、人才数量与结构、人才投入经费等方面的差异客观存在。因此,三地人才合作要综合考虑各方基础的差异,理性估量磨合的工作难度,在人才合作中既要“求大同”,也应“存小异”,多从实际出发,寻求最大公约数,找到利益平衡点,鼓励和提倡合作各方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中实现三方互利共赢。
在合作原则方面应强调市场导向,不提倡政府包揽
对于三地人才合作,政府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但不宜搞大包大揽、包办代替。人才资源的开发,应由政府为主体向用人单位和人才个体为主体的格局转变,通过积极培育人力资源市场,大力发展现代人才服务业,在人才的吸引、流动和使用中更加有效地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引进的人才要与当地的经济结构、产业模式和发展目标相适应,不能只关注领军和高端人才。要持之以恒地推进“放管服”改革,把权力真正下放给用人主体,让用人单位在奖励名额分配、人才评价等方面拥有绝对的发言权。要强化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作为社会化人才开发主体的作用,可以促使用人单位加大人才投入,有利于培养和集聚优秀人才。
在合作内容方面应抓住重点,不宜贪多求全
由于粤港澳三地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人才合作敏感度相对较高,所以三地人才合作不宜面面俱到,泛泛而谈。三地的合作要加强针对性,注重可行性,增强操作性,在不同时期的各个阶段,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要一件接着一件做,一环扣着一环通,确保大湾区人才合作扎实推进、行稳致远。
在合作途径方面应不拘一格,避免千篇一律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合作是新生事物,没有既成经验,也没有统一模式,以往的人才合作模式经验不一定合适三地实际情况,而往往打破常规,反而能产生生机勃勃的活力。因此,只要有利于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实现区域共同利益最大化,什么样的途径与方式都应该是选项。合作可以是双边、多边,点对点、面对面,省与特区、市与特区、市与市、县与县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在合作协议的框架内,既可以开展统一的合作,也可以是分散、自由的合作;合作行为可以是政府行为,也可以是市场行为、社会行为以及民间行为。
在合作效果方面关键是抓好落实,切忌华而不实
未来大湾区人才工作的重心应放在抓落实上。人才服务部门和民间合作组织首先要在互相了解、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达成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合作意向。通过联络沟通、组织协调,经办、催办和督办议定事项,实施跟踪督查,确保落实到位。合作不宜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逐步从浅度合作转向深度开发,从项目合作转向长效合作机制的建立。只有真正给用人单位和人才带来实惠产生实效,三地人才合作才有生命力,才能受到社会与企业的欢迎。
(作者单位为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新闻推荐
该手术由崔连旭(右一)主刀,同时进行全程直播讲解。/医院供图日前,佛山市一医院微创及脊髓神经外科进行了一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