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女文艺家协会会员,三水区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原中国歌舞团国家三级演员。拥有近三十年舞蹈经历,近十年舞蹈教学经验,主修专业有中国舞编导、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现代舞等。 李程创办的艺术培训中心里,学员正在练习舞蹈动作。 李程编舞作品少儿舞蹈《第73封信》。
李程编舞作品《涟漪》。 人物简介李程,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文/佛山日报记者陈玲玲
图/受访者提供
“你一出脚,别人就知道你是不是专业的。”一个寒冷的冬日,记者见到三水舞者李程,生完二胎不久的她把全部头发扎在脑后,脱下高筒靴,熟练地将脚踝、脚背向下绷直。
绷脚背,这是舞者的基本功。李程虽以编导身份担任幕后工作多年,基本功却始终没落下,没有远离舞者的角色。
吾生有涯,舞之无涯。“如果生活里没有舞蹈,那就不是我了。”李程6岁开始习舞,16岁成为职业舞者,26岁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如今,她在三水创办了一家舞蹈培训中心,教小朋友跳舞,并将这看作是“一起跳舞、一起成长”的缘分。
台下十年功
“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热爱舞蹈?”
“受两位学舞蹈的堂姐影响,我很自然地学起了舞蹈。”
1986年出生于吉林的李程,笑声特别爽朗,带有东北人的坦率和大方。小时候,父母抱着培养一门兴趣爱好的想法,将她送去学民族舞,没想到被舞蹈老师看出她的天赋。
9岁那年,李程独自到北京一所舞蹈中专学校学习,一待就是5年。她说,自己骨子里非常要强。面对陌生的环境,她将心灵的寄托全放在了舞蹈上。
“疯狂甩腰后肌肉酸痛,第二天根本无法用腰部力量起床,只能用手撑着身体起来。这是家常便饭。”李程说,练舞绝对是辛苦的。每天枯燥地压腿、踢腿、下腰,身体承受着极大的疼痛。一天拉筋踢腿上千次,把腿往后掰到头的位置,第二天起床站立时,脚后跟要花3分钟才能缓缓落地,下楼梯更是尤为困难。
合格的舞者都是自律的,优秀的舞者对自己更是严苛。李程强忍疼痛,反复地练习,努力让腰再弯一些、腿再高一点,身体在空中多停留一会儿。台下观众看到的所有令人欢呼惊叹的动作和技巧,都是她在台下拼命练习的成果。
与此同时,减肥也成为她的一项长期事业。她说,舞蹈室门口放着一个体重秤,若是量到体重超标,就要在操场跑道上一圈一圈地跑,外加严格控制饮食,以保持相对轻盈的体态。
小小年纪在外学舞,有过想放弃的念头吗?“我觉得人是一定要吃苦的。不吃今天的苦,就得吃明天的苦;不吃学校的苦,就得吃社会的苦。”李程反复提到,练舞很辛苦,但绝不痛苦。
凭借要强的性格和辛勤的付出,李程的舞蹈水平进步很快,在校期间每年都能拿到奖学金。这是她面对父母时最高兴的事情。
终圆大学梦
16岁,李程成为一名职业舞者,随后在中国歌舞团东莞分团跳了6年舞。眼看即将迎来舞蹈演员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她却作出一个决定——再次去北京,考大学!
第一年,她因准备不足而败北;第二年,她辞去工作北上备考,梦想考上无数舞者憧憬的北京舞蹈学院。
“虽然我做了6年的职业舞者,但北京舞蹈学院真的很难考,那一年中国舞编导专业女生只招收9个人。当时看到那些在校本科生,我就格外羡慕。”李程说,自己在其他人大学毕业的年纪,才以社会生的身份考大学,内心压力很大。但出于对舞蹈的热爱,她希望学习编导专业延长职业生命。
不问前路,不留退路,这是李程对自己的鼓励。备考的半年里,她经历着比以往任何时刻都要艰难的训练。一方面,日复一日地练习古典舞、现代舞等不同舞种,打磨肢体动作。另一方面,绞尽脑汁学习编舞知识,思考如何让舞蹈观感更美妙,用肢体语言传达喜怒哀乐。
“每天泡在舞蹈室十七八个小时,大冬天熬到凌晨两三时,但有时一天也想不出一个动作。用两个字来形容的话,那就是"摧残"。”李程说,尽管很难,但她想认真地为梦想拼一次,付出了200%的努力。哪怕最后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能坦然告诉自己“我尽力了”。
事实证明,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李程考上了。
在四年后的毕业汇演中,她身穿一条深色长裙,用足尖将自己撑起,在观众前翩翩起舞,为她这一段追梦之旅画下完美句号。
舞出烟火气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小说《舞!舞!舞!》中借角色之口说道:“只要音乐在响,就尽管跳下去。明白我的话?跳舞!不停地跳舞!不要考虑为什么跳……不能半途而废,务必咬紧牙关踩着舞点跳下去。”
踩着舞点跳下去,这也是李程的逻辑。机缘巧合之下,李程在大学毕业后来到三水工作,并创办了自己的舞蹈培训中心,主攻少儿舞蹈。她很享受教小朋友们跳舞的过程,总会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并将培训看作是和小朋友们“一起跳舞、一起成长”的缘分。
“从自己一个人跳,到带更多人跳,感觉是不一样的。我比较倡导"快乐"教育,与其纠结学舞蹈有没有用,不如先尽情舞动。”李程说,她会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人群设置相应的培训方向:可以是普及舞蹈技能,增强气质体态和艺术修养;可以是提升舞蹈技能,将舞蹈培养成为一门特长;也可以是从专业方向培养舞蹈艺术生。
李程也会在编舞时融入现实的故事。2016年,由她原创编舞、培训中心小朋友表演的舞蹈作品《第73封信》荣获佛山市少儿艺术舞台展演银奖。“它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李程介绍,《第73封信》用肢体语言,向观众讲述了留守儿童写信给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在村头的半山上把信件折成纸飞机,想象纸飞机飞到父母身边、一家人早日团聚的故事。
“舞蹈动作必须反复打磨,但只有动作技巧和外形美,不足以支撑一支优秀的舞蹈,它还得有真实生活里的烟火气。”李程认为,这就是所谓的“艺术来源于生活”。
“花开并蒂,两生相随。”在原创双人舞作品《涟漪》中,李程选取了三水荷花世界的并蒂莲形象来展现爱情。她说,并蒂莲也称夫妻花,花体同生同根,象征至死不渝的爱情。爱情让平静的内心,轻轻激荡出泛泛涟漪。因此她设计的舞蹈动作中,时而平静,时而激情,两个舞蹈演员看似不经意地舞动,却营造出层层延伸、涟漪泛泛的意境。
关于未来,李程还有很多梦想。她提到,自己创办的培训中心教学部有全职教师20余人,组织编写了专业的教学教材,希望能通过高素质的艺术培训,提升市民对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带动三水舞蹈艺术培训走向高质量发展。
对话
记者:舞蹈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你?
李程:舞蹈让人身姿挺拔、肢体语言丰富,形成一种自信张扬的气场,比较直观的表现就是大家常说的“气质好”。同时,舞蹈磨练了我的心智。可以这么说,一个人能忍受身体的劳累,长期保持自律的状态,坚持进行舞蹈训练,其内心是不可能不强大的。
记者:能讲讲你为什么会来到三水吗?
李程:万事万物皆是缘分。我大学毕业后来到广东工作,此前父母已从吉林过来三水生活,因为这边有其他亲人可以互相照应,就选择了三水。三水以水文化著称,有一种细腻柔美的气质,和我从小学习的民族民间舞、古典舞也很契合,在这边生活得挺舒服。
记者:您觉得自己是一个相对全面的舞者吗?
李程:当然,我是一个科班出身且全面的舞者。不仅擅长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现代舞等舞种,还有丰富的舞蹈编导经验,以及近十年的舞蹈教学经验。
记者:目前您主要从事舞蹈培训这一块,是什么在支撑着你做得更好?
李程:我曾遇到一些恩师,他们把全身心倾注在舞蹈上,经常陪我们练习到深夜。他们的包容、鼓励,支持陪着我一路成长,他们对舞蹈的热情,也让我感受到舞蹈的初心。
目前,我已经结婚生子。在舞蹈培训行业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更为宽广的舞台,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我把舞蹈培训当作是和小朋友“一起跳舞、一起成长”的缘分和经历。或许我也能像恩师一样,或许我还能带着对孩子的爱,让更多人在舞蹈中找到快乐,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专业人才,推动三水艺术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这是我的目标,也是精神动力。
新闻推荐
位于三水新城的三水区档案馆新馆。/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佛山日报讯记者杨立韵通讯员黄远报道:昨日,按照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