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百源
我的家乡南海区在区图书馆举办了一个很有深意的图片展,展出的图片都有个特点:以新旧不同年代摄于同一地点的两张照片,反映新旧事物的发展变化。一天,在南海工作的朋友告诉我,说在展览中见到我站在“邓岗桥”上摄的一张黑白照片,同时展出彩色的在同一地点建成的壮丽的里水大桥。
这事使我兴奋不已,并勾起一段难忘的回忆。
1962年寒假,当时还在广州上大学一年级的我回里水度假。春节时,小学同学相邀出外照相。须知,那个年代,照相机还是非常稀罕之物,我欣然应约。那时一筒胶卷只有12张,必须精打细算省着用。到哪个有意义的景点照呢?几经思量,决定去邓岗桥——一道纯粹用木材建成的长桥。该桥桥面宽不足2米,仅能供行人通过。而其他景点都非里水特有。
由于湍急的河水对桥身木桩的冲击,走在桥上,很明显感觉到桥体左右摇晃,摆幅在10~20厘米左右。
站好,微笑。“咔嚓”!一张“历史照片”就此定格。
那时经济状况不佳,照片印数肯定极之有限,不外就那么三几张吧。除自己保留一张,其余分赠亲朋好友。
时光荏苒,转眼二十多年过去。我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奔赴云南边疆参加“三线”建设。20年后又调回家乡佛山工作。由于在边疆工作时作业地点多变,生活极之不安定,那张照片,早已化作历史尘烟了。
世事无绝对,只有真情趣。新世纪的一天,我收到幼年同窗好友郑泽昌君寄自广州的信件,说是发现相册中保留了我当年的一张照片,上面写着“1962年春节摄于里水邓岗桥”,觉得很珍贵,于是物归原主。
端详着暌违日久的老照片,我感慨万端,于是用它发了朋友圈。里水乡亲文友陈宇宙看到,微我说:“这张照片非常难得,可以说是里水交通史的见证,有关部门一直寻访而不可得!”
因何说是“里水交通史的见证”呢?这就不得不说一说里水历史上的交通状况了。
里水位于南海东北部,历史上是个桃花源式的非常闭塞的小镇。那时候,里水对外交通,只有一条水路,起点就在至今依然作为历史景点保留下来的“里水火船码头”。(注:火船,方言。即机动小轮船)
解放前后,南海县县城设于佛山镇。从里水去县城不可谓不崎岖:必须先搭乘一段火船,到达黄竹岐(现黄岐)登岸,经长途步行到达三眼桥,搭乘广三线的绿皮火车才能到达。到了火车站,要转去县政府,依然相当不易,需搭乘当时唯一一路公共汽车——火车站至普君圩。到终点站后,再步行很长一段路去县政府。当时汽车就这么一辆,如果挤不上“头班车”,必须等它从普君圩返回。因此每有火车抵站,火车站一带就上演着“百米赛跑”的激烈场面。
而里水至广州,可搭船直达。因此人们除非有必要要到县政府办事,其余大小事情,一般都改为去广州。这种情况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得以改观。
改革开放后,有个口号叫“要致富,先修路”。大规模道路交通建设,打破了里水原先桃花源式的闭锁。较早打通的是里盐路,即由里水通往“盐步口”,再接驳上广佛公路。而里盐公路的起点,即邓岗桥原址。原来的木桥拆除了,代之以钢筋混凝土大桥。
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里水交通建设遍地开花。里广(州)路,桂(城)和(里水和顺)路,里官(窑)路等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相继建成。原先从里水到佛山城区,需时6个钟头,现在自驾车缩短到三四十分钟了。便捷交通的四通八达,早已改写了单一水路的对外交通状况。而现时“里水火船码头”依然泊着两艘客轮,那是串联起游人游览梦里水乡多个景点的“梦里水乡”号游轮的始发点。
里水人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水”早已成为历史,里水以其特有的人文历史地理区位优势,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不断书写着骄人的辉煌业绩!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新闻推荐
金沙洲将再添一条过江通道 广佛大桥系统工程一期昨日开建,原为大坦沙大桥,预计2023年完工
广佛大桥一期规划图。□本版撰文信息时报记者刘俊本版摄影信息时报记者陈引陈文杰根据市规划局2007年公布的《金沙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