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剑锋(受访者供图)
文/周哲
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做别人没有的东西。这是佛山市南海区方缘红木文化艺术馆馆长林剑锋一直以来的信念。从事红木家具行业几十年,他见证过红木家具市场如火如荼的盛景,也经历过这两年红木家具行业遭受的打击。经过风雨和时间的积淀,林剑锋不改自己不断突破、不断创新的本色,他说,红木艺术的魅力要配合时代,适应时代的需要,是要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与生存的。
九代传承
用匠心打造红木家具
林氏家族家具制作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清朝雍正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传至林剑锋已经是第九代了。
“我从小就是那种坐不住的孩子,特别爱动手做些小东西,脑海里总是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林剑锋说,他14岁时就开始尝试制作红木家具,那时他经常跟着爸爸帮别人维修古旧红木家具。
“那时候红木家具开始兴起,很多来自广州、佛山、中山等周边的客人拿着残缺了的古董家具来找我们维修。”林剑锋说,他们在维修时要做到家具榫卯的结构、形制、造型完全匹配。所以,维修古董家具有时候比制作家具要难很多。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林剑锋积累了很多红木家具的形制、结构方面经验。直到现在,林剑锋还在做古董家具维修的工作。
除了帮父亲维修古董家具之外,林剑锋还经常跑到广东博物馆、佛山的明清古建筑、以及上海苏州等地的老建筑去参观学习,增加各方面知识。
在30岁左右的时候,林剑锋开始独立创业,开设了方缘家具厂。仅仅用了3年,方缘家具厂就从几个人发展到90多个人的规模,同时还有7个专业卖场。后来随着父亲退休,艺新家具厂也交到了林剑锋的手里。最顶峰的时候,林剑锋的红木事业已形成集木场、工厂、展厅于一体,资产近2亿元的红木产业链条,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家具企业。
转型升级
从生产走向文化
高峰之上,林剑锋没有沾沾自喜。相反,他从2014年开始为企业发展按下刹车键,把200多人的工厂慢慢缩减到几十人的规模。林剑锋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已经开始思考自己以及这个行业的未来。
“那时候的红木家具爱好者都知道我的东西是最好的,接下去要怎么突破自己呢?”林剑锋说,广式家具常用的红木多为紫檀、酸枝和花梨,其木质坚实厚重、细腻、韧性好、耐雕刻,但生长500年以上才能使用,因此成本高,产量少,原材料越来越稀缺。长此以往,红木家具行业一定会遇到持续发展的问题。
“因此,我想把生产型企业改为文化艺术型企业,减少产量,只做精品。”正是出于这样的理念,2019年12月,方缘红木文化艺术馆在南海佛罗伦萨小镇旁正式落地。这间800平米的艺术馆对仿古红木家具的历史、创作及文化慢生活进行展示,还有许多红木家具科普知识、古代榫卯结构、吉祥文化以及红木家具创作工具的展示。
传承创新
让更多人了解红木文化
“近些年来,红木家具逐渐失去了以往的热度,尤其是在年轻一代里体现得尤为明显。”林剑锋说,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红木家具笨重、质地过硬、风格过时,用起来不舒服。林剑锋一直在努力尝试创新红木家具,让它适应时代潮流和当代审美。他不断突破传统题材,创作出了诸如红木转椅等等的新型红木家具,在他的手下一共有30多项红木家具设计专利。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喜爱红木家具,林剑锋还倾心打造了微型仿古庭院--方缘匠舍。方缘匠舍是红木艺术的集中展示,长约6米,宽约4米,投影面积24平方米,由几百条材料结合,最长料为2.4米,融合了宋明时期岭南建筑文化和传统榫卯结构,拥有岭南文化特色。即接地气又结构精巧、搬运灵活,同时贯通书法、绘画和园林设计,浓缩了古代岭南人民的日常生活。
近期,一本介绍红木家具文化的书籍《方缘》即将出版。“这本书是我和来自甘肃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祁翠花老师共同创作的。从2016年起,我们围绕红木家具共写了近百篇文章,《方缘》就是摘取了其中60篇散文,近20万字。”林剑锋介绍,《方缘》通过“悠悠往事、深沉足迹、依依匠心、拾萃昔年、绵绵木韵、含英存珍”等六个小辑,宣传岭南传统家具文化及广府文化,希望让读者触摸红木的本质,让更多人了解、喜爱红木家具。
新闻推荐
中科安齿致力推动种植牙体国产替代。受访者供图1月13日,南海区召开鲲鹏人才大会,向多个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发放奖励扶持,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