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建科
一言难尽的鼠年终于过去,牛年到,人们期望带来新的变化。你看,实鼠不易、牛转乾坤都喊好久了。
抛开刚刚过去的鼠年的特殊性不说,正常情况下,牛也好像比鼠更受欢迎,在中国人眼里,牛既是一种动物,也是一个文化符号,这跟它在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发展进程做出巨大贡献不无关系。
就拿南海来说,这里出土的东汉V形犁头等陶制品,证明当时人们已用牛耕生产。据志书记载,新中国成立初期,南海约有耕牛2万头;改革开放后,呈逐年减少之势,2002年饲养量为7613头(其中奶水牛2310头)。如今,南海虽已鲜见牛的影子,但很多与牛有关的地名仍在使用,印证了牛对南海历史的影响,勾起人们对牛的记忆和遐思。
与牛有关的村名
据南海区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资料显示,全区1000多个自然村中,至少有6个村名(含曾用名)包含“牛”字,其中狮山有4个,而且有2个是同名的;丹灶和大沥各有1个。
罗洞牛溪村(牛路下),属狮山镇罗洞行政村。据传该村始建于元末,罗氏先祖南迁到此地时,在一条山间小溪旁歇息,遇见在此开牛场的同姓,遂定居于此,繁衍成村。村落曾名鳌溪(一说獒溪),后因多数村民经营生牛买卖而改名牛溪村。
唐边牛溪村(牛鼻头村),属狮山镇唐边行政村。据传该村始建于明末清初,先民从潮汕地区迁至今广州市花都区境内,再迁至此开垦山岗,结庐定居而形成。因开村时村旁的山形似一头牛,村落处于牛鼻头上,故称牛鼻头村,后改为牛溪村。
牛益山村,属狮山镇永安社区。据传始建于明代,徐姓先祖从三华(今属广州市花都区)迁入,辛姓先祖从北滘(今属顺德区)迁入定居而形成。村名如何形成已不重要,村中生菜会联结的族人情谊,注定让他们和衷共济,感怀过去,珍惜当下,憧憬未来。
五二村(牛庙村),属狮山镇兴贤社区。据传该村始建于宋代。曾建有一座牛庙,故有别名牛庙村;曾用名庙溪村。20世纪60年代初,从五星合作社分出后取名五二村。
村头村(牛二村),属丹灶镇下滘行政村。据传该村始建于明代,黎姓先祖从下沙村分支至此定居而形成。因是上四坊(上沙、下沙、南房和村头的合称)的第一个村,故名村头,曾用名牛二村。
倣尧村(放牛部),属大沥镇沥东社区。北宋时期,南迁的陈姓族人在卖柴岗(今大沥中学附近)聚居而逐渐形成村落,名放牛部,后据读音改为倣尧,寓意效仿圣贤。流脚上田,改农为商,生活好了,人也要变得更有文化。一手提钱袋,一手捧诗书,这不正是南海人牛得起来的底气吗?
与牛有关的山岗名
除村名外,南海与牛有关的地名还有不少,其中最多的一类是山岗名。较有名者当数睡牛峰,西樵山东麓,七十二峰之一。峰间有火石迳遗址,1958年由中山大学调查小组发现,面积2万平方米,地表处燧石出露,有人工打制痕迹,沿山坡遗留石器甚多。从卫星图来看,“睡牛”在哪里似乎难以看出,但它却树起了珠江文明的灯塔,照亮了岭南5000年的历史!
牛眠岗,关于它的传说有点意思。此岗位于丹灶镇良登行政村孔边村,从高处往下望,像一头牛躺下休息,因此得名“牛眠岗”。该山岗东面突起的山丘,形似牛头,在低处有一个近似圆形的水塘,绕着塘基形似牛鼻圈,同时连接一条通往村前河边的路基,名牛绳基;村西面山丘,形似牛大腿尾部,同时有一个凹下的山坑,像是排泄粪便的地方,名窟窿口;村前南面是塱田名青草围(即大有围)。村中流行着一个传说,即牛在青草围食草,吃饱青草后排出18堆牛粪,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如今塱田的大小18个墩。
除了这个神奇的传说,该村曾出过一位“大牛人”,也值得您去探访一番,他便是明朝历任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首辅的方献夫,西樵山四大书院之一石泉书院也由其所创。
而被先人们认为像牛睡觉的山岗还不仅上述二处,西樵镇岭西行政村羔州村也有座牛眠岗。此外,西樵百东有黄牛岗,西岸社区大槎村有牛山,桂城街道东区社区正街村有牛岗,大沥镇盐步社区涌表村有牛栏岗,丹灶镇石联社区冯村有北牛岗,里水镇沙涌社区上沙涌村有辘牛岗,狮山镇大榄村有牛屎荡岗、小塘社区福兴村有犀牛望月(宝珠岗)。据县志记载,南海西南角的偷牛塘属丘陵地带,估计也是一处山岗名,欢迎知情者指教。
沧海桑田,南海已无海,但“牛山”还是挺多的,只是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山海之间,很多旧貌已换作了新颜。
与牛有关的其他地名
先来一个自带气味的地名吧——牛屎巷。位于西樵镇山根社区樵阳村,名字虽土俗,却有生活气息,而且,该村历史上也不止牛屎味,书香味其实也浓,至今仍存的月台书舍就是证据。村附近有新石器时代的太监岗遗址,出土贝壳经碳14年代测定,距今约6300年,该数据成为西樵山细石器的参照年代,是西樵山诸多新石器时代分布点中,已知年代最早的一处。你说牛不牛?
除了牛屎巷附近的太监岗,西樵山的牛过坑同样也出土有石器。除了以上这些,在地处水网地带的南海,牛大哥还垄断了很多跟水有关的地方的“冠名权”。
比如,大沥白沙社区南滘村附近有个牛牯沙(大坦尾),“沙”是指露出水面的小块土地。据载,1938年,澳口、南岸等乡民近300人因躲避日军逃难至牛牯沙,生活陷入困境,白沙杜氏族人把他们安置在杜氏大宗祠,并提供食宿,直到情况稳定才送客回乡。也只有像老黄牛一样憨厚的族人才能有这样冒险搭救的义举吧。
此外,大沥镇盐步社区迴龙村有牛榜沙,里水镇建星行政村天竺岗村有牛角湾涌,麻奢行政村朝阳村有牛车埗。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狮山围有一段叫犀牛颈围,而在西樵镇新田行政村田心村,铁牛望海曾是该村晚清八景之一。这两只“牛”,一定曾承载了人们以牛镇海、祈盼家园免遭洪水的美好愿望吧!
斗转星移,牛在所有这些“以牛为名”之处踩过的足印已然难觅,但这片神奇土地,却早已遂了先民之愿,变得如此欣欣向荣,富足美好!
(作者工作于南海区方志办)
新闻推荐
南海区政协十三届六次会议开幕 各界别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借助广佛同城繁荣南海夜间经济
去年,南海金融区景观照明提升首期工程亮灯。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冯嘉敏、高敏华通讯员叶宁、邹永榆图/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