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节日欢乐气氛的顺德华盖老街。
程新 文/图
食在广州,厨出凤城。凤城指的就是顺德,顺德的厨艺和美食,名声在外,拍了《舌尖上的中国》的那个央视摄制团队,还专门跑到广东,做了三集的纪录片《寻味顺德》。
春节期间,我从番禺的市桥到了顺德大良, 短短27公里的距离,已从广州走进了佛山。自己给顺德寻味定了个调子:寻名吃,寻小食,寻饮食文化。
地处佛山市顺德区商业繁华中心区的大良镇,有“中华餐饮名镇”之美誉。其中,华盖老街建于民国初期,全长635米,顺德市政府于1998年4月开始对华盖路改造,把老街定位成了旅游文化步行街。岭南名园清晖园与其毗邻,游人在参观完清晖园后可以随时拐到步行街游玩。华盖老街两旁为明末清初骑楼特色的岭南西洋建筑,主色调为粉黄、粉绿、粉蓝。老字号的民信双皮奶店和大良蹦砂,也都驻守其中。
我所住的酒店就在老街里面,出了门,丁字口迎对面恰好就是小吃一条街,一拉溜的当地各种名小吃:细妹牛杂,富哥煲仔粥,阿嫲的猪脚姜,咖喱荣,奀(en)妹鱼饼,欢姐伦教糕(就是顺德的手信:鲍鱼酥、大头菜、鸡仔饼、新会陈皮饼、松化核桃酥等),还有金牌顺德鱼皮、陈村粉、顺德拆鱼羹、炸酿斋椒。一句话概括:烹炸煎炒,皆成美食。
在这一众小吃中,最惹眼的是老字号细妹五香牛杂,始创至今整整40年。当年的细妹,已成为细婆,仍然坚守在店门牛杂车前,麻利地挥舞剪刀咔嚓嚓剪出一盒盒的牛杂(可挑选牛肚,牛肠,牛腩,牛百叶等),加之焖好的萝卜、豆腐、鱼蛋,吸引着慕名品鉴的食客,我跟着众人站在店前排起长队,要品尝一份滋味悠长,稔熟嚼劲的牛杂。
此行在顺德吃了两次早茶,其中一次是在有名的“顺德十九楼”茶楼。修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凤城酒店,曾是顺德地标性建筑,因楼高19层,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十九楼”。当时的大良茶楼有“三巨头”,分别是清晖园、桥珠和十九楼。十九楼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是顺德最高的建筑物,坐在餐厅里会有物换景移的切身体会,近处的大良河、华盖街、碧鉴路,远处的钟楼公园、人民礼堂,以至旧寨塔青山的美景都能尽收眼底。不仅环境好,茶点也做得精致到位,这里的虾饺、烧卖、肠粉、叉烧包等传统四味是茶点的代表作。上乘的虾饺皮薄如纸,半透明,内馅隐约可见中间包裹的鲜嫩虾仁,饺皮柔韧,虾仁甜脆,糅合出鲜美的口感。干蒸烧卖是用半肥瘦猪肉、虾仁、云吞皮和鸡蛋为主要原料,薄面皮裹半露的肉馅料蒸熟,色鲜味美,早在20世纪30年代,干蒸烧卖已风靡广东各地。
寻找顺德私家菜,可谓一波三折,当地的“八姑”私房菜,有些名气,沿着环市北路进到云良路,又穿过了不知名的小胡同,边走边问,七拐八拐,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门面房,看到了“八姑私房菜”的招牌,可惜,卷闸门紧闭,春节放了大假,失望之余,一回头,看到不远处有一家名叫“鼎龙”的私房菜馆,门脸很小,进去之后才发现别有洞天。这是一个由住户改建的馆子:青砖、雕梁、屏风,木格;逼仄的空间,也不忘设计名卉繁花、假山流水,餐厅里楹联灯幌、木作桌椅,每一个角落都阐释着传统的岭南文化。私房菜品也很讲究,烧鹅、蒜蓉蒸秋茄、薄荷焗桂虾……都是当地名吃,服务生推荐的煎焗竹肠,先经过四道工序提前处理:切段,飞水、洗净,再用特制的腌料腌制入味,煎的过程也要拿捏得准,时间不够就会韧,时间长了就会老,非常考验师傅的功力。还有顺德的古法烧鹅,先抹上秘制配料,再用荔枝木明火挂烤烧制,吃起来和其他烧鹅的口味不同的是:没有那么肥厚,肉质弹而不腻,有淡淡香气。
顺德的美味,有不少都藏身街巷里弄,曲折漫寻的过程,更加有趣和值得回味。美食家蔡澜在《今天也要好好吃饭》一书中写道:“平稳的人生一定闷,我受不了闷,我决定活得有趣……”寻味顺德,让我推开烦扰的琐碎,走出日常的重复,翻看生活,留存味道,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呀。
新闻推荐
岭南味·佛山品“寻味顺德” 世界美食之都全国路演第二站在贵州贵阳举行顺德美食 贵阳“圈粉”
顺德名厨现场起菜,气势十足。户外路演活动上,主播们在进行网络直播。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名润无骨功夫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