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日,顺德区召开学校校长工作会议,区长王勇在会上表示,希望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弘扬村改精神,增强责任意识,树立远大目标,以“知耻近乎勇的理智、山高我为峰的责任、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粪土万户侯的情怀,独木难成林的意识”,凝心聚力推动顺德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顺德启智学校作为顺德特教的中坚力量,办学21年来承担了一次又一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任。秉持办专业化特殊教育学校理念,启智学校已逐步成长为顺德教育的一个品牌,成为特殊教育的一面旗帜,启智学校的教师在此次浪潮中也奋力前进,勇于为打造顺德教育铁军贡献自己的力量。
宋秋芝:
咱们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可爱
从东北到南粤,从幼教到特教,33年教龄的宋秋芝实现了2次巨大的人生跨越。
宋秋芝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踏入顺德启智学校校园时,看到了一个特殊的孩子,裤脚才到小腿处,脚上没有穿鞋就在水泥地上走着。“也许有人会怕,也许有人会不解,但在我眼里,咱们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可爱。”
宋秋芝给学生上情绪分化课。
作为一名有15年教学经验的特教老师,宋秋芝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积极阳光的状态,持续把满满的正能量传递给每一个特殊孩子和每一个特殊家庭。她用爱心、细心和责任心,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孩子营养不良,她盯着孩子吃饭、喝牛奶;家长晚来接送,她陪着孩子直到天黑。孩子一个贪小便宜的坏习惯,她用了3年时间慢慢引导和纠正……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孩子们渐渐知道对他们最严厉的宋老师,其实也是最爱他们的人。一次运动过后,宋秋芝晕倒了。同事告诉她,孩子们看着被送往医务室的她,巴巴地趴在栏杆上哭,害怕从此看不到她了。
多年来,宋秋芝获得了佛山市优秀班主任,顺德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教研员等荣誉。她撰写的教学论文、师德论文多次获奖,参与排练的节目取得了优异成绩,可谓是顺德特殊教育的中流砥柱。但她却这样说:“作为一名新顺德人,我很自豪,同时作为一名特教工作者,我希望在深化教育改革之际,学习村改精神,发扬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踏实完成教学工作,争做一名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教育铁军。”
叶洁玲:
创办鼓乐队鼓舞孩子成长士气
2002年,启智学校启动课程改革,叶洁玲从幼教转型,来到启智学校。
从1年级到9年级,从一类班到二类班,从中度班到重度班,再到自闭症班,叶洁玲钻研不同体系的课程,熟悉不同特点的学生,从而收获较为丰富的特教经验。
叶洁玲带领学生外出实践。
叶洁玲一头长发,前额别着一个小小的紫色蝴蝶结,她说从教近20年,自己一直没有职业倦怠,因为每天都有新的知识需要学习,有新的技巧需要尝试,坚持做好一件事情并不容易。
教学中,叶洁玲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学校成立起口风琴队、鼓乐队等文艺队伍。鼓乐队有成员30多名,每到周三,孩子们都等着上鼓乐课。因为智力发育滞后,孩子们想要掌握音乐节奏并不容易,叶洁玲带着他们千百遍练习,终于可以让他们为升旗仪式奏乐,在学校接待活动中表演节目,甚至可代表学校出外交流,“每当这个时候,孩子们很开心,充满了自信,这对我们特教老师来说,可能是最好的回报、最大的欣慰”。
当问及学习村改精神、打造教育铁军的感想时,叶洁玲表示,改革创新在各行各业都是必需的,近两年来,启智学校细分出重度部、自闭症部等,目的是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而她就选择了自闭症部,愿意接受更多的挑战。
梁锦妍:
坚信孩子能学好,能幸福
随着顺德启智学校举行20周年校庆典礼,梁锦妍也开启了第20个年头的特教生涯。
润物细无声,是一众老师对梁锦妍的评价。不善言辞但笑容亲切的她,如今担任着二年级学生的说话课、情绪分化课、体能课、生活语文课的教学工作。提及工作时的困难,梁锦妍微微一笑,道:“并没有什么困难的,和孩子们待在一起很开心。”
梁锦妍手把手指导学生。
默默守护了20年特殊孩子,梁锦妍最大的心得是要相信孩子,做孩子的精神支柱。看着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吵吵闹闹,随意打骂同学甚至是老师,通过日复一日的锻炼和学习,懂得了关心同学和团结集体,学会了整理内务,能够自理,就是梁锦妍最宽慰和最有成就感的事。“我坚信孩子能学好,能幸福。”这是采访过程中,梁锦妍说得语气最重的一句话。
随着顺德村改精神的传播,梁锦妍对自我的提升和发展也进行了思考。“村改是顺德的创新之举,对于我来说就突破自己,向年轻的老师学习前沿的育人理念,扩大对外认知的范围,都是我将要做的事。”
“既然是牛年,那就发挥牛的精神吧”,梁锦妍表示,在打造顺德教育铁军之际,她要在顺德、在学校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完成时代赋予特教工作者的使命,帮助每一个特殊孩子成为有尊严的社会人。
莫文景:
最大的幸福就是教会孩子自理
莫文景,从岭南师范学院毕业,走进启智学校,至今工作5年,先后做过教导处干事、备课组组长,现为学校重度部部长。
莫文景在班主任专业能力比赛中大放光彩。
重度部的孩子,在认知理解、动作技能、语言发展等方面都明显滞后,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人扶持才能生存生活。
莫文景面对这样的孩子,每天仍带着一张阳光的笑脸投入工作。班上有个叫小源的孩子,取餐不排队,吃饭不用勺,还随意脱自己的衣服,乱扔东西,动不动就抓伤别人。莫文景引导小源学会排队、用勺、洗碗,学会肢体表达自己的需求。一个学期下来,小源有了变化和进步,大大降低乱脱衣服、乱扔东西、抓伤别人的频率。
还有个中度智力障碍的孩子,不与人沟通。莫文景教过他三年,孩子升入九年级劳动队后,学会了主动打招呼、说感谢,“孩子毕业后,应该能进入庇护工厂就业,可望逐步实现自理、自立”。
莫文景说,工作在校园,同样关注顺德的发展,顺德村改应当说是因应时势破旧立新的改革,这与教育教研是同一个道理,作为一名身在特殊学校工作的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教会孩子自理自立,在今后的工作中,愿与同部门的同事精研教学教法,更好地服务重度部的孩子成长进步。
文/珠江商报记者何烷筠 冷卫兵 图/受访者供图
新闻推荐
一河诗画满城花自己家园自己建珠江商报讯记者苏淑婷报道:“以前这条河涌又黑又臭,一点都不想靠近。”昨日上午9点多,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