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
住处的电视墙挡住了光线,让客厅暗暗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我决定砸掉这堵墙。隔壁邻居正好在装修,就进去和装修师傅聊了一下。听了我的想法后,他到我房间看了一看,了解了要做的项目,报个价,大家就算做好了约定。
装修师傅老温来自江西,黑黑的,中等身材,笑的时候,眼睛眯成一条线。我看过他工作时的表情,眼睛睁得很大,和闲暇时的他,完全不同。
老温17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离开时仅48岁,给老温留下了4万块钱的债务。作为家中的长子,他迫不得已放弃了学业,从江西来到广东打工。让他下定决心背井离乡的,是债务,还有因为贫穷而受到的漠视——在吃饭都成问题的日子里,他曾向多个亲友借钱,但都没有借到,甚至他的姑姑说,你一辈子都还不起这些债了,再借给你,你拿什么还……
一个远房的叔叔,给他送来了200元,对他说,这个钱是给你的,你不用还。他泪流满面,人逢低谷才能认识生活,遇到困难,才能看清人性。
老温来到广州,跟一个老乡学做装修,从最开始的泥工开始学。因为工地上的活,时断时续,他一天要跑至少三个工地,至少同时给三个老板干活。看着一天天存折上不断上涨的数字,他感受到充实和快乐。一年半时间,他还清了欠下的4万多元债务。又用了一年多时间,他赚了一笔钱,把家中的老屋修缮了一遍。那时候,他已经从学徒变成小师傅,装修工地上的活,他多数都能干了。他仍旧打几份工,哪里有活就到哪里干。别人不懂他的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是想争口气。
又几年过去了,老温盖起了全村最漂亮的两层楼房。入伙的时候,那个当年奚落他的姑姑来了,买了很多菜,主动给他张罗。吃饭的时候,他和姑姑坐在同一条长凳上,酒至半酣,他说,“姑姑,当年我问你借200元,你都不借给我……”
老温记不得姑姑当时的表情了,因为他喝多了。有时候,他也感谢那些亲友的冷漠,让他有了“活出样子”的决心。那个当年主动送给他200元的远房叔叔,成了他回到故乡必定要拜访的老人。当年的200元,不仅让他有了去广东的路费,更是让他在冷漠无望的世界里感受到了唯一的慰藉。那记忆已经远远超出了200元的价值。“对于他,有求必应,尽我所能帮他。做不到的,就想办法找别人帮忙。”老温说这句话的时候,很用力。我知道,那是他17岁时唯一的温暖。
2009年,老温来到龙华,住在大浪。双胞胎儿子置业安家在佛山,老温的妻子住在大儿子家里,照顾着老温年迈的母亲。老温仍和年轻时一样忙,一天辗转多个工地。他说忙习惯了,闲下来的时候,心里很空。
做完砸墙、切砖等有噪音的工作之后,老温给我讲他这些年的经历,看似轻描淡写。我说他天天早出晚归,马不停蹄太辛苦了。他说,穷过的人才知道累和辛苦都不可怕。“我的老母亲马上80岁了,我得让她过得好好的。即使心里有再大的梦想,也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工作。”老温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一个17岁的少年。
新闻推荐
惠景中学举行爱心义卖、心理游园活动 丰富课余生活 体验奉献乐趣
惠景中学师生在义卖活动上互动。/学校供图佛山日报讯记者邹婷婷通讯员罗少龙报道:吆喝声、笑声、掌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