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
1月4日,新年第一个工作日,潮州市召开全市农村承包地流转工作现场会议,提出要以土地流转为小切口,做活乡村振兴大文章。3月30日,党史教育如火如荼开展的时候,潮州召开高规格村级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工作动员大会,深入部署推进“村改”工作。
今年潮州两场涉及农业农村工作大会,切入点均直指一个问题——土地。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最基本的经济要素。地少人多是潮州的客观条件,正因此,有“种田如绣花”文化传承;土地少,产业发展空间不足,是历史遗存,更是今日潮州发展之掣肘。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离不开土地;企业做大做强,需要土地;园区建设、产业集聚发展,同样需要整合土地资源。近年来不少项目有意进入潮州,看好这里的山水风貌,看好这里历史人文,最终却在用地这一关键环节“卡脖子”。一面是大发展大提升缺乏土地资源;一面是零散耕地、废旧厂房的抛荒浪费,是工业厂房、工业地产粗放型“自由生长”——毋庸讳言,作为稀缺资源的潮州土地,“亩产”并不高,一些甚至为落后产能所占据。
不改不行。可一改,涉及的难度、各方利益的博弈,更令不少有心者颇感无力。也正因此,地少人多、用地不足难题年年提,最终成为积重难返历史遗留问题。
可以说,用地问题是今日潮州最大难题,是高质量发展拦路虎。土地问题既是农业农村问题,也是工业发展问题;事关乡村振兴,事关潮州高质量发展,也事关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提升。“村改”破局,从近的说,可集约节约用地,盘活土地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改善营商环境,提升潮州形象;从远的说,“村改”推动“工改工”和园区集聚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间人才、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村改”突破不了,产业没有空间和载体,发展定难以谈起,高质量发展也将是“空中楼阁”。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是道理。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难题会更难,“硬骨头”会更硬,也是道理。但如若不改,大家都对问题绕着走,问题始终在那,我们这代人,又如何谈使命担当?
在这背景下,潮州市委市政府直面难题,果断从土地问题着手“破题”,值得点赞。讲究方法方式,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佛山学习取经,主动对接湾区“思维”湾区“做法”,值得点赞;从实际出发,对全市各县区因地制宜提出工作要求,值得点赞;坚持系统思维,坚持人民至上,强调要站在企业、群众角度考虑问题,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详见3月31日潮州日报一版),更值得关注。
苍生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中国人古往今来最看重的一个词,与土地息息相关。涉及土地,都非小事。“村改”,更是多重矛盾集合点。在党史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潮州选择“村改”工作作为高质量发展突破口,是改革者的气魄,是共产党人的担当,也是敢闯敢干潮人精神的弘扬。
忽然想起,四十多年前,小岗村的土地改革给农民带来了翻天覆地变化,今天,我们的努力又将给这座城市带来怎样结果?
答案不在这里,应在我们的行动中。如若能立足潮州实际学习借鉴佛山顺德经验,以党史教育进一步补精神之钙,守“一切为了人民”初心使命,扬“啃硬骨头”精神,发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共产党人风骨,则前路可期。
新闻推荐
顺德家居智能展厅开幕顺德市监局供图羊城晚报讯记者曹月报道:近日记者从顺德区市场监管局获悉,3月28日上午,顺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