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仅6平方公里的佛山古镇,地势颇为独特。在佛山古镇的精神圣地——祖庙前殿正门旁,十分气派地挂着一对木雕对联,红底贴金的隶书写着:“凤形涌出三尊地,龙势生成一洞天。”这14个字把佛山的地势形貌、历史人文、民俗风情表述得惟妙惟肖,内里还包含着好几个故事。
首先说说“凤形”。古代佛山,由于紧扼东、西、北三江出海咽喉,成为珠江三角洲的腹地,域内河涌交错,大片由三江冲积而成的平坦土地,形成了独特的地形地貌。秦代,佛山地域融入中央集权版图,隶属南海郡。两晋南北朝开始“肇迹”,到了西晋晚期,由于农业生产发达,这里已成富饶美丽的鱼米之乡。东晋时期,佛教传入。隆安二年(398年),有西域僧人达毗耶舍到此结庐传经,若干年后,僧去庐塌。到了唐贞观二年(628年),乡民在废庐地下挖出了三尊佛像,重建寺门供奉,立石在旁,石榜上刻“佛山”,佛山从此得名。
宋、元、明以降,佛山古镇行政管治地域基本沿袭,就其行政区划,大致北起汾江北岸(今禅城区敦厚村至田边村一带),南至石紫、简村、南浦、塘房一线(今禅城区季华路一带);东起佛山涌西岸(今禅城区鲤鱼沙、果房、镇安一带),西至东都、清水桥、河宕东一线(今禅城区佛山大道北至季华四路一带),形成东南尖狭,西北开阔,东北、西南两翼展开的格局。人们别出心裁地将佛山地形比喻为一只由西北向东南展翅翱翔的凤凰,寓意吉祥如意、风生水起、繁荣昌盛等好兆头。随之人们更想当然地构思出很多跟凤凰有关的名堂,流传着很多美丽的传说,使这座古镇充满传奇色彩和迷人魅力。
比如,普君圩有条小巷,青石板铺砌的地面,不知为什么,人们走过这里,石缝里总会隐约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人们便说这是凤凰在鸣叫,干脆把这条小巷称作“鸣凤里”。凤凰有嘴巴,但有眼睛吗?有!如果把鸣凤里直线向北伸延,往北约两里,这条直线的东西两面相距对等的地方(东面的在竹栏药王庙附近,今禅城区普君北路)、西面的在三穴岗脚(禅城区原黄伞巷、白金街一带,现岭南天地东华嘉苑5区东北角与福贤路交接处),各有一块圆圆的洼地,终年潮湿永不干枯,人们把这两处一直称为“凤眼”。凤形之地,因出土三尊佛像而得名“佛山”,这就是上联“凤形涌出三尊地”的解读。
再说“龙势”。古时,佛山地域连绵起伏着不少土丘石岗。时至清代,还存在塔坡岗、三穴岗、莺岗、灯盏岗、表岗、虎岗、蜘蛛山、石云山等丘陵和众多的土墩、石垒。从远处望来,蜿蜒起伏,犹似蛟龙盘踞。另外,古时佛山人特别崇拜俗神,建在岗上的寺观庙宇林立如笋,庙宇周围四时花木葱茏,长年香烟缭绕,民俗祭祀活动兴盛,更增添了岗峦的神秘气氛。佛山祖庙是“百庙之首”的道教场所,道教称神仙居住的地方为“洞天”,这个洞天屹立在龙势起伏的山岗之中,显得格外庄严与尊崇。下联“龙势生成一洞天”意为佛山气度不凡的“山势”,造就了祖庙这一洞府,也预示着在青山绿水的拱护之中,在神仙的庇佑之下,佛山是一处洞天福地、人间乐土。
(本文选自《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第五辑之《佛山古镇老街巷》,作者汤浩宁、熊九成。)
新闻推荐
“最美德天”之旅二度加推5星纯玩团成3月爆款,4月再发两团接受报名
3月20日首发团团友在明仕河竹筏漂流。/团友供图扫码获取详细行程佛山日报旅游俱乐部微信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