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平路西侧的一条主要大街是高基街,它由清代的汾阳正街、汾阳大街、承龙大街组合而成。清代至民国年间,这里聚集了众多佛山古镇漆木制作行业的精英店号与木雕制作著名师傅和工匠。这种行业聚集的现象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珠江三角洲地方流传着一句熟语——“顺德祠堂南海庙”,是说顺德与南海都有很多祠堂和庙宇建筑。清代以来,南番顺(南海、番禺、顺德)乃至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兴建祠堂、庙宇类建筑。这类建筑都很讲究建筑装饰,尤其是南番顺这些历史上就已经相当富庶的地方,祠堂、庙宇、会馆、富家宅第等建筑都务求奢华,追求富丽堂皇与精雕细镂,因此梁架上或满布戏曲人物故事雕刻,或大量使用岭南佳果等吉祥图案,金碧辉煌的木刻封檐板等高档次的建筑构件装饰工艺应运而生,那些显示家族尊荣的牌匾、祠堂入门的“挡中”雕刻、屏风、挂落等室内各类木作,颇为适合慎终追远的祠堂类建筑装饰用。大大小小各类庙宇建筑除了同样需要梁架、封檐板的装饰外,还需要表达信众虔诚之心的木雕神龛、木雕神案、多层次高浮雕镂空雕刻的彩门(一种悬挂的作为庙宇装饰的木雕工艺制作)、各种神功诞所用的神舆以及善信们供奉的神像。一般的庙宇供奉木雕神像或陶塑神像,规模大些的庙宇供奉用漆朴法制作的神像。除祠堂庙宇外,南番顺众多富家大户的家居建筑装饰对木雕也有大量的需求,人们最为熟悉的脚门、趟栊、大门三件套,其脚门的雕花制作,就不乏多种题材而且花纹精致的雕刻,即使是起防盗作用的趟栊,其上也有雅致吉祥的刻花图案装饰。此外,珠三角河道上的花舫、龙舟也不乏木雕业精美的雕刻装饰。佛山古镇商业繁盛,各行各业店铺的黑漆金字招牌、商业广告招牌,商业行会、同业行会等会馆堂名牌匾等,对木雕工艺品的需求量也相当大。上述种种木雕工艺制作,历史上其行业聚集地就在高基街的前身——汾阳正街、汾阳大街、承龙大街。当时聚集在这一带的著名作坊有“联益号”“成利店”“杨胜合”“杨太号”“友昌年”“圣目”“合成”“志全华店”“泰隆店”“简时合”“成素昌”“业吉”“陈昌盛”“马昌”“三兴”“合和”“源昌”“两成”“陈景云”等29家。
清嘉庆年间是这一行业最兴盛的时期,木雕工匠上千人,木雕行业的东家会馆“兴华堂”“同善堂”,西家会馆“合成堂”,其址都设立在承龙街。上列作坊是整个行业中的佼佼者,大多位于承龙街一段。而高基街的前段即汾阳街一段,除木雕业外,还有从事漆盒、礼盒、食盒等制作与售卖的店铺。以前富裕人家娶亲,讲究三书六礼,其“书”“风笺”“礼目”之类,均要用一个精致的礼盒装着送达对方,礼盒为漆木质地;平时用的贵重物品,女子陪嫁的妆奁盒,如金银珠宝首饰盒等,则用各式漆盒;做寿送礼如糖果饼食之类,也用漆木质地的多层食盒。汾阳正街、汾阳大街就聚集了许多这类店铺。如“源兴号”“合和号”“三才号”等就是专门从事漆盒制作的,如果把制作民居祖先神位、神主牌、民用家私等类木器店铺一起罗列出来,店铺就更多了。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清代漆盒行的东家会馆“同志堂”、西家会馆“彩联堂”,其址都设在汾阳街。总之在高基街的前身,漆木行业的店铺或作坊可谓数不胜数,是名副其实的漆木制作售卖专业街。
从清代中晚期至民国初年,在承龙街和汾阳街这一行业都极为兴旺,直至抗战期间才开始衰落。民国初年,大力兴建祠堂庙宇的年代暂告一段落,建筑行业开始进入以置业公司合资兴建民居的年代。承龙街制作雕刻梁架、屏风、彩门等的需求量相对减少,但适应时代的需求,一些作坊转而大量制作民居适用的车子木围栏、车子木楼梯扶手、雕刻诗文或四时花草的木刻拦板、脚门趟栊之类,木雕屏风的工艺也由雕刻、镂空渐渐转为镶嵌彩色玻璃蚀刻花纹的工艺了。住宅形式较之过去已有较大的变化,漆木制作行业渐趋式微,该行业从业人员的后人大多已转行从事别业。近年,佛山木雕制作工艺已由政府部门非遗中心批准列为省级非遗项目,佛山木雕传承人何耀辉成为该项目的唯一传承人。如今需要领略这一行业的辉煌史,也许只有走进博物馆才能如愿了。
(本文选自《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第五辑之《佛山古镇老街巷》,作者汤浩宁、熊九成。)
新闻推荐
三亚市旅游推广局副局长俞婷婷介绍三亚旅游现状及未来高质量发展方向。日前,三亚市旅游推广局在佛山举办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