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佛山 今日禅城 今日高明 今日三水 今日南海 今日顺德
新岭南 > 广东 > 佛山 > 今日佛山 > 正文

万花巷纪事

来源:佛山日报 2021-04-05 07:50   http://www.kcqsx.com/


■文/何百源

1985年前后,我在南海县机关工作。那时正是情景系列短剧《万花筒》在粤方言区热播之时。某天晚饭后,我和南海文化馆的何钜昌一起去寻找这条神秘的小巷。

在当年佛山城区新风路“文艺大院”的南端,我们找到类似于乡村小公园的一处休闲绿地,和旁边一排很有岁月痕迹的瓦顶平房,正在无法确认这是否就是“万花巷”时,见到了在荧屏上常出现的“昌记”士多,感叹如此简陋的地方竟能拍摄出风靡一时的电视剧。由此我悟出一个道理:作为戏剧,在内容健康的前提下,情节尤其是人物演技是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其他诸如布景等都是次要因素,我看过一些无布景的京剧,由于演员演技了得,也大获成功。

后来,《万花筒》在拍完104集之后“收机”了。文化部门在原“万花巷”旧址,建起了该大院的第7幢和第8幢两座住宅楼。我后来从南海县调到佛山市工作。1996年单位安排我入住文艺大院第7座。

大院是佛山话剧团和佛山青年粤剧团的所在。当年只有在电视荧幕上才能见到的影视明星胡科长、王医生、娇妈、昌哥、冰姐、水鱼坤,以及粤剧舞台上的帝皇将相、才子佳人,每天就在这里进进出出,这使我感到非常新奇。我常常看见一些市民站在大院门外对面的马路边好奇地朝大院里张望,大概在辨认某个人是否就是荧屏或舞台上的谁谁谁。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此刻竟然成为明星们的街坊,得以见到他们在荧屏外、在舞台下真实的人生。日子长了,我这个忠实观众和他们还成了朋友。我在回老家时说起这些,很有点引为自豪。

从1996年到2008年,我在文艺大院一共住了12年。这12载欢乐时光,友爱和善的众街坊给我留下永难磨灭的印记,当中有一些事给我的印象尤深。

有一次,同《万花筒》剧组几位演员闲聊。一位演员说:“是生活系列电视短剧《万花筒》给了我们成名的机会。”他说的没错。原先佛山话剧团的演员,不但在市外的观众中没影响力,就是在本市,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看话剧。但是生活系列短剧覆盖面是两广乃至整个粤语地区,甚至北方有的省份还买下版权进行“翻译”配音。剧组的主要演员一下子成了明星,使我明白到“时势造英雄”这话有时是对的。有一次,我和“胡科长”的扮演者蒋智文(他当时任佛山话剧团团长)一起去广州参加一个座谈会,走在广州的人行道上,不时有市民认出他,显出惊喜的样子,并向他致意。

为什么《万花筒》会刮起这样一股旋风?因为剧情讲的都是平民百姓的居家伦常小事,他们的喜怒哀乐表露得淋漓尽致。在表演风格上,一扫过去的舞台化和话剧腔,完全的生活化,使观众感到亲切、自然,一切都恍如发生在自己身边。

另一些是关于粤剧演员的记忆。我通过观察他们平日艰苦的训练,真切理解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的分量。我们在观看粤剧时,总能通过优美的唱腔、高难度的肢体语言,去领略一个个或荡气回肠、或柔肠百结的动人故事,但却很少有人留意到演员平时的艰苦。我常常见到演员几十次、上百次重复练习同一个动作,即使在冬季,穿着单薄的练功服,也常常练到大汗淋漓。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2008年,有关部门决定对普君南片区进行旧城改造,文艺大院也在拆迁之列。带着一种依依不舍的心情,我们搬离了大院,离开了众多明星和那里的艺术氛围。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新闻推荐

佛山市委网信办: 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

佛山日报讯通讯员康碧艳报道:昨日,在清明节来临之际,佛山市委网信办组织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革命传统教育...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评论( 万花巷纪事)


 
频道推荐
  • 退休民警张毅刚: 退休前一刻还在“破小案”
  • 顺德机动车智能审核系统上线 车辆年检还要排长龙?10秒搞掂!
  • 广东省纪念第50个世界地球日活动将在佛山举行 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
  • 美食打探茶? 喝茶?春日里你该吃茶!
  • 企业加入“博物馆之城”建设 东鹏明善博物馆开放
  • 
    图文看点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推荐阅读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 企石为老旧厂房“体检” 将“电老虎...
    
    热点排行
    4月18日 早间新闻 达芙妮继续亏损:关店千余家 转型电商遭资 北京春季求职期平均月薪10970元 过半职位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余杨:特种设备的安全守卫者 樟木头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加大对火灾隐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安全 大朗检查水库排站防汛防涝准备工作 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