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剑琴(右)和妹妹曾剑仑是佛山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曾剑仑获得国家级山花奖的作品《雄鹰展翅》
曾剑琴、曾剑仑一直坚持广绣传承与发展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曹月
“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千年前,诗人罗隐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刺绣的唯美与浪漫。千年后,黄连绣娘们重拈绣花针,唤醒广绣记忆,传承刺绣文化。
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只见一双被岁月雕琢过的手在绣架上上下翻腾,一幅惟妙惟肖的绣画映入众人眼帘。岭南文化少不了的是水墨丹青,在顺德勒流黄连,有一对姐妹花,她们以布为纸、针为笔、线为墨,绣出岭南文化之绝世风华。她们就是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绣的代表性传承人曾剑琴和曾剑仑。
自幼学绣花
一双巧手传承千年广绣情
广绣是粤绣之一,指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东莞、宝安、香山、台山等地的刺绣,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2006年,广绣经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勒流黄连历史上是珠江地区著名的丝绸生产基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丝线为主要材料的广绣作坊遍布整个黄连,从业者达至两三千人,因生产需求产生了工场和家庭作坊。“家家有绣架,户户有绣娘”即是当时刺绣的盛况。
“由于父母早逝,我12岁就带着妹妹到绣花厂绣花。”曾剑琴回忆说,“那时,妹妹曾剑仑才8岁,但天资聪颖的她很快就学会了绣花。”过去,绣娘是一个体面又能挣钱的职业,黄连绣品养活了不少黄连人。回忆起过去黄连广绣的繁盛时光,如今已年过半百的绣娘曾剑琴既有自豪也有感慨。她说,那时候黄连社区的年轻女孩们几乎都是从小就跟着母亲、姐姐学绣花。靠着手中的绣花针,她们一个月能挣一笔在当时而言很可观的收入。
上世纪60年代初,广东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在黄连设立绣花厂。当时广东省丝绸进出口公司派到厂里的师傅是很有名的广绣大师黎煊,第一批学员有100来人,曾氏姐妹每天就跟着黎煊学习广绣的技巧和针法。由于广绣以色泽富丽、形象传神的艺术效果而闻名,因此黎煊还会从构图、用色等方面,教她们如何将绣品绣得更生动形象。
由于师傅教得用心、学员学得专心,当时黄连绣花厂出品的绣品手工好,广绣慢慢开始从黄连辐射出去。上世纪70年代,顺德政府将当地十个镇的刺绣精英聚集到大良,成立顺德刺绣工艺总厂。1976年,顺德刺绣工艺总厂开始重视精品刺绣,成立广绣精品刺绣研究所。1979年,顺德刺绣工艺总厂从近两万名绣女中挑选10名精英进行精品刺绣培训,曾剑琴、曾剑仑姐妹俩因为技艺出色从中脱颖而出,双双入选。从此,姐妹俩开始一起研究精品刺绣。
坚守广绣六十载
一针一线绣出美丽人生
随着社会发展变迁和机械化的普及,黄连广绣一度衰落,绣娘们也纷纷“转行转业”,黄连广绣渐渐失去往昔的辉煌。但是,曾氏姐妹却从未放弃过。
如果说当初踏入广绣行业是迫于生计,那么最终坚守广绣60载,则是出于挚爱。其实,最令她们难以舍弃的,是一针一线绣出作品后的那种满足感。她们对广绣的热爱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在广绣技艺中,将丝绒劈开十六分之一丝,一丝再劈四丝,等同于将一根丝线分成64丝,肉眼也难以看清。因此,心静、心清、气顺才能感觉到64丝的存在。据说,这是刺绣的殿堂级境界,但对于曾剑琴、曾剑仑这两位广绣大师来说,并非难事。
开线技艺如此精妙,用这细到看不见的丝来刺绣,难度则更高。就以曾剑仑获得国家级山花奖的作品《雄鹰展翅》来说,仅这只雄鹰的眼睛,就需要用近50种颜色的丝线,才能绣出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的犀利眼神。“绣动物眼睛最难,需要夜深人静的时候静心去绣。”曾剑仑说,绣这种精品刺绣,除了技艺,更多的是靠一股气息、一种感觉。
从事广绣事业60年来,曾剑琴和曾剑仑姐妹俩出品的精品刺绣无数,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奖项。2014年,姐妹俩同时参与“APEC”新中装刺绣。其中,曾剑琴负责元首夫人样服刺绣,曾剑仑负责元首样服刺绣。她们的作品从380多套设计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4套方案中的一套,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性收藏。2018年,曾剑琴凭借广绣《红棉绽放迎和平》、曾剑仑凭借广绣作品《白鹰图》,双双获得“深圳·金凤凰”工艺品创新设计大赛银奖。如今,姐妹俩获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绣(广绣)佛山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振兴黄连广绣
期待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
“现在能沉下心来学习并坚持绣花的很少了,所以也担心这门技艺得不到很好的传承。黄连广绣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期望它得到关注与传承,这也是我们的心愿。”曾氏姐妹希望有更多对这方面有兴趣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为了能更好地吹响振兴黄连广绣的号角,通过唤醒曾经在黄连生根发芽的广绣传统文化技艺,让社区居民重新认识并参与到黄连广绣的传承和发扬中来,黄连村已经建立了黄连广绣协会和黄连广绣传承社。
通过政府的推广和号召,每周都会有三四十个小学生来传承社学习黄连广绣,但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来学习。即使有,大多数年轻人也是因为兴趣所在,能够绣些简单花样,远谈不上接手传承。如今这批绣娘年岁已高,传承社是否能被很好地传承令人担忧。
谈到接下来如何传承黄连广绣,黄连社区相关负责人说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候有个说法,‘吃粥吃饭看绣花,吃菜吃肉看绣娘’,当时的黄连,有两个绣花厂,几乎每户都起码有一个绣娘。所以我们在传承之前,先进行保育,将老绣娘重新拉回到群众的视野中,将传统的广绣技艺重现大众眼前。先育后承,目前黄连社区已经培育出了广绣协会,广绣传承社和广绣大师工作室。”
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还会以进校园的方式,与学校的教学方向相结合,每周定时开设广绣课堂,让学生亲自体验广绣的乐趣。有意愿和有潜质的学生,两位大师还会收为学徒,加以培养。形成一个年轻的、有规模的广绣传承群体。例如,今年3月26日,黄连社区举办了曾剑琴、曾剑仑粤绣(广绣)工作室暨广绣非遗进校园活动。两位广绣大师每周五下午会在校园第二课堂活动时间讲授广绣教学课程。
“毫无保留把自己的手艺传授给别人,也是一种快乐。不是消遣,不为金钱利益。我们只为了把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只为将这份广绣文化传承发展,为后世延续。”曾氏姐妹表示,广绣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精品刺绣方面,根本无法进行有效传承,她们将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给大家,手把手教授广绣技艺,期待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也愿黄连广绣后继有人。
新闻推荐
雷州市党政代表团到顺德考察交流学习顺德创新技术和实干精神,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佛山日报讯记者杨婷报道:昨日,雷州市党政代表团到顺德考察交流,实地参观了广东顺德绿源水产有限公司、大良智富园·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