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学文多年来获得的奖牌。 从2017年开始,彭学文开设连锁格斗馆,采用职业俱乐部形式引导大家参加国内外赛事。别人家的25岁青年,或刚参加工作没几年,或留在高校读着研究生,通常“嫩得很”;中山娃彭学文也是25岁,却已在社会闯荡15个年头。个子不太高、性格颇淡定的他,外貌很难与国际知名职业综合格斗运动员联系在一起。
彭学文在中山经营的拓武格斗俱乐部(下称“拓武格斗”),已成为电视及网络直播赛事的“顶流网红”之一。他的“小目标”很大——由于经历过太多挫折和磨难,希望为师弟师妹们探索在各地开设连锁格斗馆的闭环模式,同时为业余和专业会员服务,从而为后来者的生计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曙光。
文/记者 范展颢 图/记者 洪喜鹏
1.挫折:
想拿奥运奖牌,却转型去做职业运动员
南区大信·新都汇负一楼的西北角,拓武格斗显得很有“性格”,别人家卖衣服、卖食物,风格颇为“小清新”;拓武格斗的几百平方米店内,整天透出男儿女子的吼声、力量训练器材的撞击声。接受训练的会员,既有业务学武者,也有专业运动员。
彭学文运营格斗俱乐部近4年。25岁的他,了解运动员成长夺冠的不易,深知专业选手寻找终身事业非常困难,“希望师弟师妹退役后不当"炮灰",衣食无忧”。
推广赛事,为社会各界提供公益服务,探索在各地开设连锁格斗馆的闭环运营模式,这是彭学文创业多年的初心。
生于1996年的彭学文,原本在石岐区博爱小学就读,是一位喜欢上蹿下跳的调皮娃。10岁那年,隔壁中山市体校摔跤队的张教练前来“选苗”,让一众男孩做几轮冲刺跑、蛙跳、引体向上和单杠,就把彭学文“拎了出来”。
“于是,我就成了体制内运动员。住在体校,每天训练,还要学习知识。”彭学文回忆说,“我连续拿了几次省级比赛冠军,2012年被选上省摔跤队。这是广东队的优势项目。”
彭学文的个头定格在1.68米,根据他的身体综合素质,省队教练让彭学文专攻55公斤级古典式摔跤。2014年,彭学文勇夺全国锦标赛亚军,18岁拿到国家一级运动员职称,准备冲击奥运会。
2016年,18岁的彭学文遭遇严重打击——最近10多年,奥运会项目一直缩减;里约奥运会举行前夕,国际奥委会决定取消古典式摔跤的55公斤级项目,只保留更重级别项目。不久,国内的全运会也取消了55公斤级项目。
“我的综合优势最适合参加55公斤级。挑战更重级别的话,毫无优势。”18岁的少年,若就此退出体制,日子漫长,前路茫茫。省队恩师给彭学文指了一条新路——有了摔跤基础,赶紧学一下综合格斗,从“要我学,别人养”的体制运动员转型为“我要学,养自己”的职业运动员。
2.创业:
参加国际比赛夺冠,开馆授徒凝聚团队
“拿到奥运、亚洲、全国冠军的运动员,比例极低。其他同伴是"陪练"或"陪衬",解决退役后的生计,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彭学文告诉记者,“类似于我这种因赛事调整而没了前途的运动员,当时更要琢磨转型。”
除了体格强健,彭学文还是一位思维缜密的智者。转型综合格斗,这条路更难走。
一般的武者,专攻一门技术。综合格斗运动员,则是全能型选手。他们要全面学习拳击、巴西柔术、泰拳、摔跤、空手道、截拳道、俄罗斯桑搏等各派武功,再进行技术融合。彭学文说:“你既要有自己的强项,也不能不懂某项武功,否则别人出招就抵挡不住。除了四肢发达,更要有运动智商,善于站立打击,也要擅长地面缠斗。”
2009年,综合格斗从北京传入国内。2016年离开体制后,彭学文在省内初学综合格斗,“我是广东第一批综合格斗运动员,全国则是第二批,认识这项运动的观众不多,总体水平也一般”。意识到国内的成长土壤并不肥沃,彭学文把多年积蓄全部拿出来,跑到泰国普吉岛,自费进入国际知名的综合格斗俱乐部AKA特训半年。
“全球各地有志成为综合格斗职业高水平运动员的选手,都来这个岛特训。”彭学文说,“学了多年摔跤,我的力量、速度、爆发力、技巧、近身搏斗技巧积累了"四两拨千斤"能力。在泰国,我要掌握拳、脚、腿、肘、膝的全面技术,除了摔跤,剩下的拳击、泰拳、巴西柔术、俄罗斯桑搏、空手道、截拳道都要重新学习。教练只管实战教学,食物、休息、装备、视频学习要依靠个人自律去完成。”
回到中山,经过国外特训的彭学文,竞技水平显得鹤立鸡群。2016年底,他参加巴西柔术全国公开赛,拿到57公斤级冠军。2017—2018年,彭学文连续3次参加亚洲综合格斗顶级赛事ONE冠军赛,分别在菲律宾、广州拿到3次草量级冠军。
从普通运动员到勇夺国际职业赛冠军的选手,彭学文在国内格斗圈迅速积累了名气。电视及互联网直播赛事组织者找上门,要求他签约长期参赛;一群有运动潜质的少年也找上门,希望彭学文开馆收徒,将其培养为综合格斗职业选手,或在拳击、柔术、泰拳、摔跤等单项冒尖。
2017年11月,彭学文在中山西区启动创业,100多平方米的小场地,采用职业俱乐部形式,带领一批年轻选手组建团队,引导大家参加国内外赛事。最近4年,拓武格斗从西区搬到石岐区,又迁移到南区总部,还在三角镇开设分部。学员结构中,九成是业余会员,目标是强身健体;一成是专业精英会员,专注于“睡觉、吃饭、训练、参赛”的成长闭环。
对话
师道:
希望年轻运动员找到终身出路
记者:什么动力让您既坚持做职业运动员,又坚持创业?
彭学文:经历过太多挫折、磨难和挑战,倘若没有坚持,可能早就走进“死胡同”。
另外,无论体制内运动员还是职业运动员,拿到冠军,积累较高名气的毕竟只占少数。退役后回到市场经济社会,他们怎么办?我这个人很有情怀,看着可爱的师弟、师妹们,有一种动力激励我探索一个全新的闭环模式。
先激励小选手参赛积累名气,再取得职业教练资格,再奔赴各地开设连锁格斗馆,同时为业余和专业会员提供不同目标的服务;还要通过公益活动推广综合格斗以及各种单项竞技,例如助力当地学校提升孩子的体能水平,为公安、武警、消防员设计教材及提供培训,提升实用的擒拿搏击水准,进而让社会各界认同自己以及师弟、师妹的努力。
总之,要形成一个事业的闭环,让运动员找到“终身饭碗”和出路,衣食无忧。最近4年,我的创业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自己在三角镇开设了直营分馆,也有师弟前往佛山、湖南吉首老家开馆,这个闭环应该可以持续下去。
记者:目前,您的创业定位是什么?
彭学文:做点事业,做点公益。继续做职业运动员,也做俱乐部和格斗馆的负责人,继续推广运动。我见证了综合格斗在广东和中山的“从零开始”。4年后的今天,在中山,参与这项运动的会员超过1000人,也有一批年轻人走上了职业选手道路,终身事业的前景比较光明。
面对选手,我的角色是“亦师亦友”。我是运动员,也是教练,更是创业导师,这项事业让我很有满足感。
新闻推荐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佛山监管分局关于注销《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许可证》的公告
下列机构经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佛山监管分局批准终止营业,注销《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许可证》,现予以公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