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80多岁,仍在追求创新。佛山保护版权就是保卫创新。”走进佛山市石湾美术陶瓷厂内,今年已经84岁高龄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刘泽棉仍然坚持艺术创作。对于佛山加强版权工作、创建国家版权保护示范城市的举措,刘泽棉十分认同。
石湾陶塑是佛山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刘泽棉1937年生于佛山的一个陶艺世家,是家族技艺的第四代传人。1947年,他从小在家随父习陶,1955年组织并参加石湾工艺生产合作社,从事陶艺创作至今。多年来,他创作的作品始终受到各界的关注,一直是石湾陶塑的一面旗帜。
去年,石湾陶艺工作者发起了《佛山市创建国家版权示范城市——陶瓷创作者自律宣言》,形成佛山陶瓷界版权保护和发展的强大合力。对于版权的意义,刘泽棉深有感触:“保护版权就是保护艺术创作者的尊严,并且对激发、促进艺术创作者的热情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坚持创作70多年至今仍有作品问世
南方日报:能否介绍一下你的从艺经历?
刘泽棉:我的家族几代人都从事石湾陶塑,从清朝末年传到我这里,我是第四代。我从小就受家庭熏陶,喜欢做石湾公仔,小学就已经开始有自己的作品。后来,我就慢慢专门从事这个行业。上世纪50年代,我已经能够用自己创作的石湾公仔卖钱谋生了。1955年,我加入了石湾工艺生产合作社,这就是石湾美陶厂的前身,我在这里正式从事陶瓷创作。1957年,我出席了首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这一年还参加了佛山祖庙双龙壁的设计工作。到现在,我从事这个行业已经有70多年,一直没有离开。
南方日报:在你的从艺生涯里,有哪些作品有比较特别的意义?
刘泽棉:1963年,佛山遭遇大旱,这本来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但是群众经过集体努力奋斗,仍能丰收。当时,我到南海平洲体验生活,跟农民交朋友,看到了他们辛勤的劳动,深受感动。回来之后,我创作了《喜悦》,一个老农在田间坐下休息,虽然辛苦,但充满丰收在望的喜悦,打动了很多人。
1980年,我创作“引福归堂”,受到海内外人士喜爱。原因就是题材内容好、造型生动传神,当时人们争相购买,供不应求,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假冒伪劣产品。此外我还创作了钟馗题材的作品。钟馗是一个驱邪治鬼、把幸福美好带来人间的人物,富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是一件古为今用的好作品。
1981年,我与胞弟刘炳、儿子刘兆津合作,创作《十八罗汉》,先后捏了160多个小泥稿,最后塑造出18个姿态各异、富有个性的罗汉,获得了业界最高奖项,被很多人模仿。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没有什么其他的乐趣,最大的乐趣就是陶艺创作。到现在,我还在不断追求和构思创作新的作品。
保护版权是对创作人最大的鼓舞
南方日报:你如何看待艺术创作中的创新?
刘泽棉:我们的行业要从继承开始,学好、运用好历代传承下来的艺术精华。在做好传承的同时,每一代人都要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要通过传承和创新,表现好今天的时代,抓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
刚才说的作品都是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喜悦》主角是一个老农民,题材比较新,他身上有劳动者健康的肌肉,这些表现手法也是创新。《十八罗汉》虽是传统题材,但我们也进行了创新。人物有生活化特点,有老有少,互相直接有感情、有交流,有人性化。正因如此,这些作品才能比以往的历代作品有突破,受到现代人的喜爱。
南方日报:目前佛山正在创建国家版权示范城市,你认为这一举措有怎样的意义?
刘泽棉:版权保护非常重要,我拥护佛山做好这件大事。政府保护版权,对创作人是很大的鼓励。艺术创作的构思是一件艰辛的事情,如果成果被人盗用,创作者的内心会很难受。
在上世纪90年代,很多人为追求利益,会抄袭好的产品,包括我的作品被很多照搬照抄。当时我们一些从业人员,号召打击假冒伪劣。但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他们觉得“你能做,我也能”,根本不理解一件作品背后,创作者付出了多少智慧和劳动。
而今天,我们佛山的经济在发展、行业在发展,城市也在发展。现在佛山保护版权、打击侵权,是一种城市文明的象征,是对创新的保护。有创新才有发展。侵犯版权就是急功近利、不法行为,保护版权就是保护创新。
南方日报记者赵越
新闻推荐
佛山封控区域孕妇顺利生产 社区、派出所、医院爱心接力,护航新生命
在各方协助下,孕妇被安全送到了医院。受访者供图南方日报讯6月5日13时,一名女婴在南海区大沥镇黄岐医院呱呱坠地,其母亲则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