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琼
“接上级命令,凌晨有一批紧急标本送到检验科,务必快速检测,需要增员,请休息的同事向我报名!”6月10日21时,科室下夜班补休的陈俊凯,在工作群看到周主任发来这样一份通知。
“今天已经安排7名同事去了,这夜班,看来非我去不可。”单身的俊凯是科室的年轻主力。“周主任,我报名,但我明天上白天检测班,你再找人顶班吧!”他在群里回复,同时@了周主任。
自从佛山全员核酸检测以来,仅有26人的检验科,已经分身乏术,核酸检测以外的岗位一缩再缩,三班、四班……九班倒地进行核酸检测,院外同志们不分日夜地采样,检验科就不分日夜地检测。当班的同事把换洗的衣服都带来了,做了七八个小时,全身衣服湿透,换洗完休息三四个小时,下一班继续奋战!科室周君纯主任,原本是个骨髓诊断专家,他的骨髓片看得非常好,但在这次疫情中,他在PCR室外围指挥着整个科室的运转,人员、试剂、设备、结果报告……把他的电话响爆了,他像个陀螺一样,在科室转个不停,以前他经常说看血片久了眼花,现在我们是看着他在科室忙碌,转得我们眼花。
按常规来说,对于我们这么个小科室,每天检测1000管是我们的上限,但是疫情以来,我们将每台机的检测能力运用到极致,1500、1800、2000、2200、2800、3000……一天天,我们不断打破自己的纪录。现在,能做到每批次检测188管(耗时70分钟),神通广大的检验人,把扩增仪的激情发挥得淋漓尽致!
原本就值夜班的林锦喜是微生物组组长。疫情以来,他白天安静地做微生物检测,晚上也加入到核酸检测一线来。今夜,他将和陈俊凯不眠不休。
23时36分,一大箱标本通过生物传替窗递进来。“加急!加急!”通过对讲机,周主任用嘶哑的声音吩咐他俩。“收到!”接过样本箱,他俩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这批紧急标本,来自某密切接触人群,每一份标本都可能让防控升级。他们聚精会神地,透过满是汗水的护目镜,一个一个地拆开密封袋,逐一核对、提取、上机检测。
1分钟过去了,10分钟过去了,30分钟也过去了……“提取完毕,外围的同事请帮忙上机扩增!”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接近凌晨4时,加急标本全部上机检测。大部分经历了42个扩增循环显示阴性结果,剩下最后上机的那批标本在慢慢地画着属于它的扩增曲线。再过一个小时,就会尘埃落定,大家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着……
“周主任,加急标本全部阴性!”周主任紧皱的眉头终于在接到林锦喜的报告后舒展开来,“收到!”
“报告,加急标本一批全部阴性!”时间还不到凌晨5时,但估计对方也是彻夜未眠,所以,周主任第一时间拨通了上级电话。
凌晨6时,外面的天才微微亮,新一天的标本已如约而至,周主任洗了把脸,又开始安排新一天的工作……
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检验科只是广佛地区的一个缩影。这些天,广东省每天报告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核酸检测量,是千千万万实验室里无数双手一点一滴地检测出来的,“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为了谁?为了千千万万民众的安全,为了千千万万家庭的健康,他们放弃自己陪孩子的时间、放弃休息时间,虽然每天都衣襟全湿、汗如雨下,但是他们选择了这份神圣的工作,他们就绝不逃避、绝不退缩。
检验科是抗疫前线,更是最后的战线,是大家翘首以盼的归宿。
(作者系南海区作家协会会员,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
新闻推荐
唐志斌、陆少坤、唐颖怡:“留言式对话”成沟通常态 一家三口几天见不上一面
22:17,“你们撤退没?”23:28,“回到家回复我一下,我已回到单位一会了。”近日,一张微信聊天截图在佛山南海交警的微信群中广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