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底,广东将全面取消医用耗材加成,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将全部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予以补偿。11月22日,广州市发改委官网挂出调整公立医院基本医疗服务价格的征求意见稿,调价范围包括广州地区所有公立医院的基本医疗服务价格与6岁(含)以下儿童基本医疗服务价格,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本次意见稿的重点,在于取消医疗耗材加成,并上调了手术和介入费用。例如,三级公立医院的心瓣膜和心间隔手术类别中,28个医疗项目的价格范围大部分在每次5000元-7000元,此次调价后,有24项收费在9000元-13000元之间。其实,从去年开始,广东已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广州地区所有公立医院调整了3000多项医疗服务价格,重点调升了2000多项诊疗、手术、康复、护理、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调降了1000多项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等项目,包括CT扫描、MRI和B超等。今年7月出台的《广东省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在2018年至2019年,每年至少调整一次医疗服务价格,并逐步建立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无论是药品还是医疗耗材,取消加成,而提高有技术含量的专业医疗服务价格,是当前医疗改革的大方向,也是符合往更健康而成熟的公立医疗体系发展理念的。然而,在正确的大方向之下,患者和院方都对改革动作在落地时会否变形而各有自己的顾虑。
从患者的角度来讲,经过多次的改革调整,已经不再关心具体的加来减去,只简化为一个问题———总费用能降低多少?因为,当前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的公立医疗资源是非常稀缺的,市场的实际定价权依然掌握在院方手里,即使有强制性限制,这依然是个卖方市场,患者在其中缺乏议价能力。所以,在以往的医疗价格结构性调整中,患者对于医疗价格的降低总是缺乏直观的感受。
患者在医疗价格改革上,是吃过亏的。上一轮的药品加成取消在2012年已经开始试点,不少几十上百元的药降价至几元或十几元,药品利润被压缩导致药厂停产低价药,再开发新药重新上市定价。结果,患者的实际用药费用并未降低,甚至失去了在医保范围内的低价药,整体的医疗总价反而更高。本轮药品加成取消的改革中,已经吸取了曾经的教训,通过提升医疗服务费用的提升强化药品行业改革,做好了配套措施。
而站在医生的角度,关心的是收入会不会减少,收入结构能不能透明化?长期以来,最好的医生聚集在一线和省会城市的三甲医院里,但一个刚进医院的医生工资通常是城市平均工资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而这样的工资将维持很多年。这样的工资水平和医生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及训练成本都是完全不成正比的,也非常不合理。以往服务收费很低甚至完全不收费,费用都算在挂号费、药费和耗材上,一定程度上使得医生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药品加成和医疗耗材加成。
这样的医生收入结构当然是扭曲的,也是医疗改革一直致力于扭转的。但如果忽略掉收入结构调整,或者调整得不够,直接将加成一刀切地全部取消,在眼下社会医疗逐渐兴起、民营医院医生收入极为可观的背景下,很可能导致公立医院医生尤其是优质医生的大量流失和医疗资源的进一步紧缺。例如,本次价格调整手术费上调明显,而诊金基本没怎么调整,长此以往,可能造成外科医生持续吃香、内科医生黯然离去的结果。
在医疗改革中,取消药品和医疗耗材加成,提高有医疗服务的费用,是合理且必要的调整方向。但需要注意的是,要让价格调整措施真正起效,要落地动作不变形,必须正视目前医疗体制框架的“以药养医”格局并对症下药,有了体制性改革的加持,和药品、医保改革的配合,才能起到总体性作用,让患者能享受到更优质而实惠的医疗服务,让医生能享有与专业水平匹配的有尊严的工资收入,从而共同推动医疗体制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少邦)2018年广东省“省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组)全省总决赛昨日结束女乙、男乙的赛事,嘉应学院女乙在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