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冯海波)近日,以“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自治·法治·德治”为主题的第33期广州新观察学术圆桌会议在暨南大学召开。来自政府、学界以及业界的七位演讲嘉宾,分别围绕“构建农村"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体系,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坚持"三个统一",推动乡村组织振兴”、“"三治融合"是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重构的根本”等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广州市农业局副局长蔡伟科介绍了广州三种农村类型——城中村、近郊村和远郊村的总体情况,并从中归纳出乡村振兴工作存在的问题。他结合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西塘村和增城区下围村两个案例,指出农村基层治理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忘记农民是主体。他认为,应该做到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享有治理成果、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广州市增城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小华也认为,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系统工程中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关键一环;在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方面,主要就是坚持“三个统一”,即:坚持加强领导与加大投入的统一、坚持优化队伍与促进工作的统一、坚持党建引领与“三治”结合的统一。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义强则从小农户成长论的视角阐释了乡村振兴中产业与治理的协同演进。他认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就是小农户,中国走出贫困陷阱有三条解释进路:现代化理论、制度理论和历史决定论。以小农户成长为中心的乡村振兴的中国道路是在城乡关系发生结构性变化的新时代,深化实践中国改革发展经验的一种模式变体。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唐守祥分享了自己调研时发现的一些乡村治理困境。针对乡村治理体系重构的路径选择,他提出了6个方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间关系与融合、乡村治理有效的“文化渗透”、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法治乡村、构建乡村德治新体系和建设平安乡村。他认为,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创新。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宏发表了题为“建国以来乡村治理路程回顾及未来展望”的演讲。他首先概述了乡村治理的两大主题:外部因素和内部关系,随后追溯了乡村治理的历史沿革,包括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三个阶段。针对未来乡村治理,他提出三点展望:乡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乡村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乡村与城市的和谐共处。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玉针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统合式治理”路径谈了自己的看法。她介绍了农村基层社会的“乡政村治”模式,认为这一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并总结了学术界提出的三种解决路径。她以广州市花都区梯面镇红山村的统合式治理路径为例,提出了统合式政治治理的运行方式,通过强化党的领导,实现对行政科层制的整合。
新闻推荐
广州制定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指导意见 智能网联车企在穗测试更便捷
南方日报讯(记者/黄舒旻)13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广州市关于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