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闻 越秀新闻 荔湾新闻 海珠新闻 天河新闻 白云新闻 黄埔新闻 花都新闻 番禺新闻 南沙新闻 增城新闻 从化新闻
新岭南 > 广东 > 广州 > 广州新闻 > 正文

83岁老院长讲述市人民医院40年沧桑巨变 以前一年千来台手术如今一年六万多台

来源:中山日报 2019-01-25 19:20   http://www.kcqsx.com/


欧星泰老院长和护士站的护士们交流。11月15日,83岁的退休老院长欧星泰陪着老伴到市人民医院看病,看着昔日自己工作多年的地方,他说:“每次来医院,我都觉得变化很大,医疗设施更多了,技术更好了,医护人员的服务也更到位了。”这位在医疗战线上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医生,见证了医院40年来的沧桑巨变。

文/图 本报记者 周映夏 通讯员 林茹珠

●门卫深夜骑自行车通知医生做手术

欧星泰是中山古镇人,1961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湖南株洲市人民医院,1982年才调回中山县人民医院外一科。欧星泰回忆说,那时外科分成外一和外二科,只有十几名医生,手术量不多,自己一周能做一二台手术。他在湖南的医院时主要做肝胆方面的手术,但是中山县人民医院的外科没有细分,一个外科医生几乎从头到脚的手术都要做。

那时医疗设备简陋,判断病情时往往只靠丰富的临床经验外加一个听筒和医生的一双手,然后再通过问诊、验血、做X光来决定是否要手术。每周一个上午专科门诊,欧星泰一般能看十多个病人。当时没有手机,医生家里也很少有电话,深夜医院有了急诊手术,医院的门卫就骑着自行车跑到医生家喊医生回去做手术,“当时我的家离医院也很近,经常这样被门卫喊回医院做手术。”

如今,市人民医院的外科已经细分成心胸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乳腺外科、肿瘤外科等多个专科,外科医生达七百余人,成为全国唯一可同时开展心脏、肝脏、肾脏和肺移植的地级市医院。“这个变化太大了!”欧星泰感叹。

●以前一年做1000来台手术,现在达到6万多

在欧星泰的记忆里,改革开放初期,医院百废待兴,有一幢四层门诊楼,200多张住院床位。在当时的县侨联帮助下,旅港乡亲杨志云捐资1000万港元,按当时香港医院的标准兴建了一幢住院大楼,以其父亲的名字命名为杨颖滨大楼,于1982年9月初投入使用。这座大楼的建成启用,使医院面貌和住院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硬件条件在全国的县级医院中首屈一指。

“那时不少中山籍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对家乡的医疗发展倾注了热情。”欧星泰说,澳门的一个中山乡亲,募捐了60万元给医院建门诊楼;一些企业和爱心人士也捐了50万元,帮助医院购买了第一台CT机。到1995年,杨氏家族又捐资2500万港元建杨志云大楼,四年后这幢大楼的投入使用,使医院实行了二级分科。

医疗条件、医疗设备增强了,但医疗技术怎么上去呢?为了培养技术过硬的医生,医院除了把医生送到上海、北京、广州各地去业务进修,还在美国夏威夷的眼科博士陈明的帮助下先后派了几批医生去夏威夷皇后医院学习。

医院在发展,作为院长的欧星泰也很忙:除了管理好医院,还得是一名“全科医生”。从1986年开始担任院长到1997年退下来,欧星泰对医学的业务钻研丝毫不敢放松。

退休后,欧星泰仍然关注医院的发展。他说:“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医院只有200多人到现在有3000多员工,从当初200张床位到现在的2000张床位,从当时一年1000多台手术到现在一年6万多人次手术。40年来,人民医院一步步成长为一个与国际接轨的综合性大医院,每一个变化我都见证着。“

新闻推荐

让免疫标识成遛狗标配

□木须虫不文明养犬等行为引发的纠纷屡屡出现,也困扰着城市管理。27日,《广东省爱国卫生工作条例(修订草案修改二稿...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83岁老院长讲述市人民医院40年沧桑巨变 以前一年千来台手术如今一年六万多台)


 
频道推荐
  • 期期自选不守号广州大伯中797万元
  • 自救+互助“防非”,养猪人谋求共生
  • 广州仔毕聪用琴声征服卡内基
  • 光伏产品价格大降九成背后:企业借规模扩大全球抢单
  • 潮流兴起“荒野原生美”
  • 
    图文看点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推荐阅读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 企石为老旧厂房“体检” 将“电老虎...
    
    热点排行
    4月18日 早间新闻 达芙妮继续亏损:关店千余家 转型电商遭资 北京春季求职期平均月薪10970元 过半职位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余杨:特种设备的安全守卫者 樟木头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加大对火灾隐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安全 大朗检查水库排站防汛防涝准备工作 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