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活动现场。
本报讯 (记者陈焱欢 文/摄)日前,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在区东方职业技术学校举行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中期检查暨精品课题培育研讨活动。
此次活动交流主要包含课题中期汇报、课题论文分享、核心期刊论文撰写与发表和课题成果凝练四大环节。
区东方职业技术学校刘秋女老师负责的“中职《数学(基础模块)》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课题进行中期汇报。刘老师介绍道,在两年的课题实践中,课题组不断完善微课资源库,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对知识进行学习及复习,对中职学生在参加高职高考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该课题研究与每周的集体备课紧密结合,有效地促进了课题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了整个团队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而将微课资源转化为二维码的形式并编写辅助教材是该课题研究阶段成果中最大的亮点,在两年的研究过程中,刘老师深深感到科研团队力量的重要性,独行速,共行远,该课题组始终秉承积点聚滴,为教学服务的宗旨将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实验活动和研究课,继续在实践中深入探讨,使课题研究成果更加完善,更加高效,为教学服务更多。
该课题组核心成员董秀银老师作了《中职数学微课教学有效性的调查研究》论文的分享。文章以课题研究学校为例,对中职数学微课教学的现状进行的专题的调查,内容涉及问题的提出、调查对象和方法、通过对调查结果深度分析,找出了制约中职数学微课教学有效性的瓶颈,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最后,明确了下阶段研究的制作微课着眼点和需要再深入探究的内容,培育出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高中数学正高级教师程泽兵老师作了题为《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的精彩讲座。程老师两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陕西师大《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的论文,素材均源自于由他主持的广州市十二五规划课题《“问题导学”模式下“小组合学习”的研究》的课堂实践,不仅内容真实、鲜活,而且思辨性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程老师指出,课题论文的写作不能靠下载与拼凑,更不能空穴来风,纸上谈兵,优秀的课题论文根植于课题研究的教学实践,经过凝炼而成,最终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也只有这样,课题论文才真正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广州市凤妍幼儿园园长杨敏作了题为《阳光体育成就阳光儿童——立体“阳光运动”优质课程的创建于实施》教学成果报告,分享了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成果研究的思路和准备历程。杨园长从当前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背景和政策入手,提出“以科研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性。从聚焦课程改革问题、创建课程理论构想、科研探索研发之路、实践推广辐射四个方面,全方位、立体地介绍了凤妍科研发展历程。通过开展《立体“阳光体育”优质课程》,凤妍实现了体育教学“创新性”改革、促进了幼儿“持续性”发展、促进了教师“研究型”转化、进行了研究“发展性”反思。针对“科研难”的问题,她以凤妍具体生动的案例,向全体课题主持人诠释了课题名称的关键词如何理解和界定;针对科研创新这一难题,杨园长提出:“以教育理论为导向、以经验事实为根据、以原有研究借鉴为基础,在理论建树或实践改进方面有一定的突破,而非从“零”开始。她以凤妍幼儿园课题研究过程中文献资料查找为例,梳理了科研研究的有效路径:即以原有成果为起点——对文献分类疏理和阅读——了解研究现状信息——明确已有研究结论——发现原有研究不足,找到创新点。《阳光体育成就阳光儿童——立体“阳光运动”优质课程的创建与实施》教学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推广性,目前已由广州市教育局推荐申报2019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
教研室王康道老师对活动进行言简意赅的总结:“震撼!”把教学与教研深度融合,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对如何做好课题,王老师提了四点要求:一是课题的终极目标是质量,必须把课题融入于教学实践中,才能服务于教学,要求课题组必须做实研究;二是做好课题需要四个方面:科研的情怀、深度的学习、务实的教学实践、学术的高度;三是提出了课题研究的后续工作,课题结题必须要以“4+1”的形式呈现;四是要和教研深度融合,与区域教研深度融合,主动而为。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惠瑜)6月19日上午,石滩镇组织全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210多人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由该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