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已“瘦身”的优质鯇鱼。
增城北部生态区处于著名的地理分界线北回归线上,山塘星罗棋布,数万公顷青山、森林覆盖其中。
在当中被一片绿水青山覆盖的中新镇福和片区双塘村里,有一个占地面积400余亩,其中养殖水面积200余亩,拥有标准化养殖池塘18口,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2000平方米,通过“公司+基地+养殖户”的经营运作模式的水产养殖基地——广州市西福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福泉),而且西福泉还荣获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广东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等称号。
“西福泉的前身是增城祈福旺渔业种苗繁育场,为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于2016年转型,致力养殖推广"西福泉23.5"品牌绿色山水草鯇,也可以叫高品质瘦身鱼。”西福泉负责人谭震宇对记者说,“在普通鯇鱼5-6元1斤的时候,我们养殖的这种高品质瘦身鯇鱼1斤的价格基本可以维持在12-13元,而且价格相对较稳定。虽然价格较一般鯇鱼贵,但是销路还是比较有保证的。目前,我们主要以"西福泉23.5"品牌草鯇销往珠三角地区的高端餐饮企业和品牌鱼专卖店,有时还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那么,这种高品质瘦身鯇鱼是怎么养殖的,又为什么这么贵呢?谭震宇聊到,可能就是大家所说的“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因为增城北部的水资源是“瘦水”,鱼的生长周期长,外型也不大好看,所以尽管鱼的品质很好,但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他正是把这种“缺点”变成了养殖高品质鱼的优势,不与其他养殖户拼产量、拼价格,而是拼品质、拼口感和拼生态。
“水产品市场目前出现了需求局部过剩、总供给量不足的情况,这显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水产品优质化、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水产养殖也要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注重质量与效益提高方面转变。”谭震宇说,他们养殖的高品质鱼在基地经过草料投喂、入网停食、上池净化三级渐进提质流程,也即是“瘦身过程”,可生产出无药残、无腥味、无金属残留的高标准草鯇。而这些养殖技术的完善是谭震宇等人经过数年时间的试验,参观过数十家水产养殖场得来的,成功将增城区北部山区青山绿水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水产养殖的提质增效。
西福泉不仅自身养殖高品质的鱼,也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通过“公司+基地+养殖户”的经营运作模式,推动与农户结成“利益同享、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采用保价收购、定价收购和优价收购等多种合作方式,执行“五个统一”目标,即统一种苗、统一饲料、统一药品,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把分散经营的养殖户组织起来,通过订规立章和加强内部自律,通过规模化、集约化,促进生产经营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抗风险能力和经济效益,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格局,带动增城区绿色渔业养殖的健康发展。目前,与西福泉长期合作的养殖户的养殖水面积达到1000多亩。
下一步,西福泉的高品质草鯇将向肉菜市场、大中型商超和中小型生鲜社区店等进驻,同时继续增加生态养殖水面,与一些增城区养殖户合作,带动增城绿色渔业养殖,力争实现多赢的局面。
“我的父辈,甚至我老婆的父辈都是养殖水产的,我是典型的"水产二代",从小在养殖场长大,所以对养殖水产有特别的感情。”谭震宇与记者聊起了他的水产情愿,“现在,从国家到地方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出台了不少惠农政策,大力振兴农业产业。希望可以乘着这股东风,把我的高品质鱼做好,为增城区的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焱欢通讯员魏雪玲)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