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年金演示咏春拳。
咏春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之一,在增城,有这样一名“武痴”,他从14岁开始习练咏春拳,成年后又遍访名师、勤学不辍,并广收弟子,始终致力于传承咏春拳,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他就是增城区咏春拳协会总教练刘年金。“习武亦在修行,我的愿望是在自己还能动的时候,将咏春拳继续传承下去,并将其发扬光大。”刘年金说。
文、图/记者朱丽婷
遍访名师学咏春拳
刘年金出生于太平村,他最初接触咏春拳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他每天跟着村里的小伙伴们上山砍柴、放牛割草。一些知青们为了让他们帮助砍柴,会耍几招咏春拳给他们看。刘年金觉得甚是有趣,便每天反复练习。
14岁时,刘年金到广州打工,并真正开启了咏春拳的学习之路。“那时候我个子矮小,经常被人欺负,于是我就想到了习武傍身。”刘年金说,作为一门积极、精简的正当防止他人侵袭的拳术,咏春拳成了他的首选。当时,他专程找到了在惠福小学教拳的何建雄,开始系统习练阮奇山派咏春拳,为时两年多。后来,他又先后找到谢伟坚、颜波等名师学习拳术。“在广州打工的几年里,我一共找了8位师傅学习咏春拳,而真正行了拜师仪式的就只有刘有宁师傅。”他说。
咏春拳非常讲究基本功的训练,扎马步就是其中之一。回忆起习练咏春拳的日子,刘年金感叹“又苦又累”。他介绍,咏春派扎马步的姿势与别派不同,被称为“二字钳羊马”,即双膝内钳,寓意习练咏春拳时应做到腰马稳健、腿法轻固。“为了让我们练好基本功,师傅就让我们用双膝夹着火柴盒扎马步,不能夹坏也不能掉落。”刘年金说,当时马步一扎就是几个小时,但他从不喊累。
拜师学艺的同时,刘年金也十分注重理论学习。为了更好地习武,他跑遍了广州的所有书摊,购买了大量有关武术的书籍,包括气功、散打、太极拳、洪拳等各门各派的武术。“买回来的武术书籍堆叠起来比人还高,床头、茶几上到处都是,而且当时做梦都是在比划拳脚。”谈及当时自己对武术的痴迷程度,刘年金如是说。
望咏春拳发扬光大
如今,刘年金已到知天命之年,习练咏春拳逾四十载。谈及习拳之后自己的变化,刘年金说:“习拳之后,在待人接物方面,人会变得比较温和;处理问题时,会变得相对冷静;遇到困难时,也不会轻言放弃。”
除了自己习拳,刘年金也始终致力于咏春拳的传承和发展。1998年起,他开始在村里的粮仓教授村民练习咏春拳;2007年,增城武术协会成立,他被聘为总教练,向会员教授咏春拳。后来,曾有培训机构想请他开班教学,但被他拒绝了。“培训机构因单纯追求盈利,往往会忽略了武术文化的传承,特别是武德的熏陶教育。”刘年金说。为此,他在荔城开设了自己的拳馆,以弘扬传统武术文化为宗旨,广收弟子,教习咏春拳。目前,他的弟子大至40多岁,小至6岁。
“习武亦在修行,我的愿望是在自己还能动的时候,将咏春拳继续传承下去,并将其发扬光大。”采访即将结束时,刘年金如是说。
新闻推荐
金竹社区把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党建工作中,图为党员宣誓。金竹社区志愿者指引居民投放垃圾。本报讯(记者陈惠瑜/文凌云/摄)金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