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是全省最大的青年群众组织,于1938年1月正式成立,它翻开了广东青年运动新的篇章。在救亡运动高潮的影响下,不少有志气的年青人毅然离开了学校参加了抗先队,投入“武装保卫大广东”的战斗中。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增城区第三区常备队不仅是“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青年运动中革命武装斗争的一个成果,同时还是党领导的增城第一支抗日武装部队。
成立抗先增城工作队,广泛发动群众
1938年5月底至6月初,为贯彻执行广东省委在东江罗浮山、桂山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战略部署,抗先临工委陆续部署和开展武装斗争工作。期间召开了抗先队员紧急会议,组成了一支20余人的工作队(后定名为“长湴乡战时工作队”),并于6月7日到广州石牌中山大学与中大抗先支队的部分成员共同生活、工作。队长由省委青委负责人吴华兼任。
同时,抗先临工委负责人之一李翼扬(克筠)到增城活动,与当地青年绅士单容沛和仙村地下党员阮海天合作,组成了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增城县统率委员会第三区指挥部”,洽商了抗先工作队开赴增城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和组织部队问题。
7月上旬,抗先临工委在“长碰乡战时工作队”的基础上组成了“抗先增城工作队”。由唐健带队,开赴增城南部铁路沿线及东江河畔的仙村和雅瑶(沙埔),以雅瑶为主要工作基地。
“抗先增城工作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抗日武装队伍,作为建立罗浮山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个准备步骤。为此,首先要先建立起抗先地方支队、妇救会、民众夜校等群众组织;还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争取各抗日阶层,积极而又慎重地发展党的组织,以加强抗日的核心力量。
做好统战工作,建立抗日武装
“抗先增城工作队”从统战工作入手,与地方中上层搞好关系,然后宣传群众、深入群众、发动和组织群众。在这个基础上运用统一战线和合法形式建立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不到半个月,他们就在仙村、雅瑶两地成立了民众夜校,使之成为团结、教育农民及其他群众的阵地,并从中挑选和培养积极分子。接着,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又分别成立了抗先队和妇救会。8月底,雅瑶和仙村两个“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属下的不脱产的自卫大队成立,群众的抗日救国运动如火如茶,特别是两个自卫团大队的组成,为我党在增城开展抗日斗争打下了初步基础。
纪律严明,依靠群众,英勇打击敌人
1938年10月,我党领导的增城第一支抗日武装——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增城区第三区常备队成立,该部后来成为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在增城的三个组成部分来源之一。
这支由我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在军事上从零开始,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他们纪律严明,爱护群众,所到之处,群众待他们如亲人,接待食宿,送粮送信送情报,有的还入伍参军。
10月中旬,日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并沿东江仙村西福河口、白鹤洲一带,向广州进攻。20日,常备队与敌军激战整整一天,击毙敌人约20名,击沉敌汽艇一艘,缴获木船一艘和枪支弹药及其他军用品一批,大大打击了敌人的所谓“如入无人之境”的嚣张气焰,大振军心民心,影响增龙博地区及东莞各乡、番禺以至广州近郊。
此后,常备队在新塘、石滩一带不断袭扰日军,与敌人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他们凭着一腔抗日救国的热血,英勇地抗击着配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本侵略军。虽然队伍人数只有一百多人,但有力地打击了敌人,震慑了日伪,使日军占领区各地的伪政权“维持会”很多陷于瘫痪,政治影响越来越大。
新闻推荐
侨梦苑集聚国内外院士9人,引进碳纤维3D打印等一批优质人才项目 筑梦大湾区 创新创业在增城
大湾区科研人才在增城研发新产品。受访单位供图“城”长的故事——来自增城的一线报告香港籍青年朱纬纬已经扎根增城侨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