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绿湖绿道一角。
绿道骑行。
绿道赏花。
乐享绿道行。
绿道徒步。
增江画廊碧波万顷,莲塘春色悠闲自得,白水寨飞瀑壮美,湖心岛深幽寂静……徜徉在荔乡增城,总能寻觅到绿道的踪迹。或是红色沥青,或者青砖石板,或是仿古木栈道,它们蜿蜒穿梭在增城的城市、乡村、田园、景点之间,如同舞动的飘带,串联、编织,勾勒出了一幅山水林田湖交相辉映的美丽生态画卷。
增城绿道建设起步早,发展快。目前,全区已建成自驾型、骑行型、徒步型三大特色绿道共553公里,连通了桥头综合服务区、莲塘综合服务区、湖心岛服务区等24个驿站,形成了兼具城市休闲和全域旅游功能的线性绿色开放空间。
本报记者 姚玉函/文 凌云 孙毅强/摄
探索绿道之源 中国绿道,增城首创
中国的绿道实践最早始于广东珠三角地区。自2009年提出设想到2019年上升为区域行动,广东绿道成为全国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区域协同治理的良好探索与尝试。
事实上,增城启动绿道建设探索的时间还要更早。在桥头综合服务区,滨水的堤岸上绿草茵茵,繁花相送,石板铺设的绿道蛇行穿过。边上一块写着“绿道源”三个大字的石头已经有些风化泛白。增城绿道的故事便是从这里开始。
2008年8月1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在深入增城调研时指出,“怎样设计旅游,怎样才能让农民分享公园化、生态区的成果,怎样才能让广大农民受惠”,“增城离广州很近,很适合搞度假式休闲旅游,休闲旅游搞得好,可以直接和农民的增收致富结合起来”。汪洋书记的一番话为增城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指明了方向。
增城充分利用山水田园和优美的生态资源,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积极探索绿道建设生态化、人性化、产业化、市场化和效益化的新路。仅2008年,增城便铺设了80多公里的自行车健身径,这就是全国最早的绿道雏形。
“2008年至今,增城以绿道为藤,以藤结瓜,串起沿线生态休闲旅游产业链。目前,全区绿道全长已达到553公里,其中一级绿道150.24公里,实现了"幸福市民、快乐游客、致富农民"的目标。”增城区旅游发展中心副主任董莉介绍道。
变身健康活力之途 徒步骑行动起来,城市生活慢下来
绿道成功地将城市内部住宅区、公园、绿地等开敞空间与城市外部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生态要素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生态保护和生活休闲空间系统,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广阔的户外活动空间。
在挂绿湖畔,全长11.3公里的环湖精品绿道令人眼前一亮。滨水的水上石栈道、陆上的红色沥青绿道,岸边成片的格桑花海,湖面翻飞的鹭鸟野鸭……整合周边山、水、园、林元素,挂绿湖环湖绿道形成独特的“城—山—水”景观风貌。行于其间,亭台码头、广场公园一步一景,令人心旷神怡。
优美的环境也让绿道成为许多市民骑行和跑步锻炼的好去处,健身生活之风在增城蔚然成风。
在挂绿湖绿道上,增城长跑爱好者杨兴旺正和长跑协会的朋友们一起锻炼,他告诉记者,自己坚持长跑已有6年时间。“这几年挂绿湖周边环境变化非常大,设施齐全。尤其这条绿道非常美,备受许多运动达人青睐。”杨兴旺说。
据增城区林业和园林局绿委办主任武畅介绍,近年来,随着绿道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增城已逐渐构建起了一套以绿道为基础的绿色慢行系统,打响了增城绿道休闲品牌。“借助绿道空间,我们先后举办了多场亲子徒步、骑行活动。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绿道管护工作,通过导入城市马拉松、休闲活动赛事等方式,让增城绿道成为健康活力的绿色游径。”武畅表示。
串起致富之路 旺了农家乐,富了农民
青山绿水包围之间的荔城街莲塘村,成为了第一批因绿道而致富的村庄之一。
暑期的正午时分,走进莲塘村,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排列的十几家农家乐。携家带口的游客熙熙攘攘,围桌而坐,大快朵颐。餐桌上,荔枝木烧鸡、客家酿豆腐、竹筒蒸菜等农家美食香味四溢。农家乐前停满了带有搭棚的四轮休闲自行车,不时有骑行的游客出发或经过。
“以前我们村很穷,很多孩子没钱上学,不少男的甚至娶不到老婆。现在村民的年收入从以前的2000多元提升到了2万多元,生活越来越好了。”莲塘村老村长邱伙永告诉记者,绿道刚兴起的时候,莲塘村只有3家小卖部,骑行的游客却越来越多,连泡面都供不应求。2010年,在政府的引导与政策补贴下,不少村民纷纷开起了农家乐。
“林庄农家乐”的经营者邱志伟便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2010年,邱志伟的家人通过审核,成为首批13家绿道农家乐经营者之一。2011年,学习软件开发的他从大学毕业后,看到了机遇,“能在家赚钱,为什么不回去?”于是,他放弃可能在大公司工作的机会,选择了回家创业。
绿道经济带来的收益远远超过了邱志伟的预想。至2013年的发展高峰期,全村农家乐达到40多家,他的农家乐年利润甚至超过百万。“随着周边旅游项目不断开发,近几年这边生意稍微淡了一些,但是现在每年收入也有60到70万。”邱志伟说。
作为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绿道直接推动了现代经济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骑行到乡村休闲健身、住宿消费,有力带动了乡村振兴。仅莲塘春色绿道所在的莲塘村去年游客量超过60万人次。
拓宽乡村振兴之道 农产品销出去,游客住进来
一江春水醉游人,两岸百花望荔乡。从空中俯瞰,增江一河两岸的滨江绿道,蓝天碧水为衬,沿江红色沥青自行车道、生态质朴的木栈道因势而建,如红色的飘带挂在层层叠叠的树荫绿草繁花之间,构成了城市一道亮丽的山水风景线。
画廊东岸,鹤之洲湿地公园、雁塔飞虹、南山古庙、南山凤塔、水乡龙舟屋、三桥倒映、亲水码头、沿岸钓场、古木奇树、西山乌榄、正果寺、湖心岛和榄园竹海等风光美景一览无余;画廊西岸,天然泳场、荔韵公园、西堤体育公园、滨江公园、万亩荔园、莲塘春色、何仙姑故里等主题景点遍地开花。
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网络密织的绿色生态廊道,精品民宿在增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由建于清代的客家围屋古村落改造而成的邓村石屋田园度假酒店、依托九峰山观光休闲绿道而建的杜涓湾畔旅舍……越来越多的游客寻着“绿芯”走进了休闲民宿,也为广大农村带来了乡村振兴的新机遇。“原本人丁稀少的落后乡村,借助绿道、古村落、客家围屋等串联,成为文旅的"新网红"。”邓村石屋田园度假酒店负责人表示。
不仅如此,绿道还打通了特色农产品的销路。在湖心岛的绿道两旁,榄林竹海之下,不少农民临街摆摊,将自家种植的鲜乌榄角、青梅、芋头片、番薯干等特色农产品向游客进行销售。部分农户则做起了“采摘生意”,火龙果、葡萄、番石榴……现摘现吃,颇受欢迎。
摊主王先生告诉记者,“自己现在年纪大了,在外面也找不到什么工作。在这里卖点农产品,能保障自己的生活收入,也方便照顾家里。”
“现在城里很难买到这些土特产了,新鲜又绿色无害,我们很多人都买了不少。”来自东莞的游客袁女士说。
增城,以绿道为媒,将现代都市风情与自然山水、田园风光、果园红荔、竹林幽径、农家风情、特色美食、历史人文等领域串连起来,融景观建设、休闲健身、旅游发展于一体,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本报图库。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盛小霞严洁君)汇港威华国际在售建筑面积85~120㎡三四房户型单位。项目位于增城区朱村街朱村大道东178号(在建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