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冠状动脉是供应我们心脏血液的血管,当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可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及我们的生命健康常见心血管疾病。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5年死亡统计数据,心血管疾病死亡占主要疾病死因首位,而且农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于城市。2015年中国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因构成比中,农村和城市心血管死亡占比分别为45.01%和42.61%。
● 冠心病瞄准这些人群
三高人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这类人群。因血压、血糖、血脂控制欠佳,随着时间推移,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其冠心病发生的风险以及死亡率均高于普通人群。
吸烟人群。由于香烟中尼古丁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损害作用,同时容易引起血管血栓形成,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有大量研究显示,冠心病发生风险与每天吸烟量以及烟龄有关,每天吸烟大于、等于、小于20支烟的人群,冠心病发生风险与不吸烟人群对比分别提高7.25倍、2.67倍、1.43倍。此外,吸烟者心肌梗死发生风险较不吸烟者高出1.5—2.0倍。
不良饮食习惯人群。不良饮食习惯包括过多的热量摄入导致的超重和肥胖,过多的胆固醇摄入引起的血脂紊乱,过多的盐摄入导致血压不稳等。
肥胖及超重人群。这类人群不善于运动,脂质代谢紊乱,因此与冠心病关系密切,其心绞痛发生率较正常人高。
高龄、以及部分冠心病家族病史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逐渐形成,这个因素是不可控制的。此外,某些家庭遗传相关病史,如家族性高脂血症等,也是冠心病易患人群。
● 心慌气短或为冠心病
若出现胸前区不舒服,包括胸痛、胸闷,心慌、气短等,而且常在体力劳动、寒冷、饱餐、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发作,这些就是我们身体反馈给我们最早、最常见的患有冠心病的危险信号,应该重视,并尽早到医院心血管专科门诊就诊。此外,有一些冠心病的不典型或者特殊信号,我们也应该注意:
1.冠心病引起胸部疼痛的多样性:可以表现为压迫感、沉重感、紧束感、灼烧感、针刺感等。
2.冠心病疼痛部位常以胸前区为主,但上腹部、背部、颈部、咽喉部、下颌部、伴或不伴有肩部、手臂等出现疼痛或放射痛,也应该警惕冠心病可能性。同时有部分人群以突发不省人事、呼之不应为表现。
3.若胸痛持续不能缓解,伴大汗淋漓,持续时间超过10分钟,需高度警惕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建议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可预防
冠心病是可以预防的,关键是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健康饮食,控制体重,定期运动,减轻生活压力,戒烟戒酒等。
饮食建议:低盐、低脂、低糖等饮食,将盐的摄入量控制在每天少于4克的范围内。减少肥肉、动物内脏及蛋类的摄入。增加含优质蛋白质以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深海鱼类、豆类,也可适当吃一些瘦肉、鸡肉,尽量不用猪牛羊油、椰子油、可可油等富含饱和脂肪酸的各类食物的摄入,烹调菜肴时最好用香油、花生油、豆油、菜籽油等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尽量限制使用单糖、双糖高的食品,如甜点心、各种糖果、冰淇淋、巧克力、蜂蜜等。
此外建议食物多样、谷类为主,补充充足的维生素、膳食纤维和适宜的矿物质,每天摄入400—500克新鲜水果、蔬菜。这些均有助于降低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的患病风险。在日常饮食中,建议多食用能保护血管和辅助降血压、降血脂作用的食物,例如芹菜、胡萝卜、番茄、荸荠、黄瓜、木耳、海带、香蕉等有降压作用的食物和有降脂作用的山楂、大蒜以及香菇、平菇、蘑菇、黑木耳、银耳等食物。
← ↑ 建议预防冠心病的饮食及各类食物比例示图
●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金标准
如果怀疑自己得了冠心病,我们需要做什么呢?
如果我们的身体为我们发出某些不舒服信号,提醒我们患有冠心病可能性,建议及时到心血管专科门诊就诊,由专科医生根据我们反馈的信息综合考虑,制定适合的诊治方案。在医院中,建议完善的检查有以下几类:
静息状态下的常规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最常用的检查,但需要警惕的是,在没有心绞痛发作的时候,部分患者心电图可表现为正常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通过连续记录可疑患者24—48小时内全部心电图,无论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持续性或阵发性,都可以通过这检查发现。
平板运动试验:通过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而诱发心肌缺血,在运动中观察心电图是否有缺血性改变。但对于可疑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人群不适宜。
冠状动脉CT血管检查:可清楚了解冠状动脉的血管情况,评估是否存在狭窄,狭窄程度及部位。
冠状动脉造影——金标准: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可靠的方法和最主要的手段。清楚了解冠状动脉直径、走形、分布和形态,是否存在狭窄,狭窄程度等,不仅作为检查手段,还可同步指导介入手术治疗。
● 步行是早期最佳运动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冠心病人群常常担心因为劳累而出现心绞痛,从而不敢进行运动。在大量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规律的运动对冠心病人群帮助是非常大的。规律运动可增加心肺储备功能,调节血脂,稳定斑块,血压、心率,稳定情绪,改善睡眠,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心肌梗死风险,改善心脏功能。建议病情稳定人群,在获得医生许可后,参考以下标准进行适当运动。
运动频率:病情稳定后每周3—5次,每次至少运动30分钟,每周至少休息一次。
运动持续时间:开始可能仅运动10—15分钟,随着心功能和体能的恢复,可以运动30分钟或更长时间。运动时间增加到至少每次30分钟后,再增加运动强度。
运动类型:首先考虑每周5—7次做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骑自行车或慢跑;然后每周2—3次做肌肉力量训练,如举哑铃等。其中步行运动是冠心病人群早期最佳选择。
选择运动的时间:最好的时间是上午、下午或傍晚饭后小时,夏季避免在太阳直晒时候运动,潮湿天气、寒冷天气应谨慎外出锻炼,可选择室内锻炼为主。
常见有氧身体活动类型及推荐量
医生简介
梁志豪 医师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2016年至2019年期间于广东省中医院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擅长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的中西医诊治。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叶卡斯通讯员晴雨)未来几天广州都将可能遭遇降雨,在热带扰动影响下,雨势还可能转大。气象台预计,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