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李巧蓉)昨日,由李伟洲、张秀云担任策展人的“四季·瞬间——旅法艺术家梁彤秀作品展”在高剑父纪念馆举行,将持续至9月2日。
1953年出生于广州的梁彤秀,年轻时在苏州完成美术教育,又在广州大学任教5年,1992年移居法国。27年在法国的艺术历练,使她声名鹊起,深受藏家追捧。梁秀彤在创作中,既吸收了西方绘画的特色,又融汇了东方艺术中对美的把握,用一批让人耳目一新的油画花卉和水墨作品开拓出了属于她的“印象花园”。
广州日报:怎么确定要画彩墨?
梁彤秀:2018年10月,一位雕塑家邀请我在凡尔赛市政府画廊做双人展《共谋》。为了与雕塑家用金属、矿物质做的人物雕塑相得益彰,我决定画一批用宣纸这样的植物材质表现自然山川的彩墨作品。这个机遇诱发了新的自我挑战。
广州日报:《中国古代壁画印象系列》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呢?
梁彤秀:这个系列的作品是看到广州沙面73艺术空间斑驳剥落的老墙,联想到年轻时曾参观西安乾陵的永泰公主墓和章怀太子墓壁画,经历千年,这些古老的艺术品已残缺不全,历代工匠的率性描绘涂画痕迹重重叠叠,所以想用古代题材展现一种当代印象。
广州日报:你一直在探索写意的具有东方精神的油画风景。
梁彤秀:传统国画也有它的局限,比如不及油画的色层丰富,难以堆砌出厚重的肌理效果,有时会觉得意犹未尽。经过近30年在国外的绘画经历,油画技法和材料的掌握日益自如,我很自然地想到尝试把国画的意念、气韵跟油画厚重粗犷的笔触和沉着浓厚的色彩结合起来。
广州日报:这些年来,你的艺术创作有没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梁彤秀:在我的创作历程中,总体的渐变是从过去强调个人感受的瞬间场景或物体的“描绘”,到今天寻求呈现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
新闻推荐
《广州好》锌片□文/图万振环这是一块《广州好》锌片(铅活字印刷术的器物,长14厘米、宽8.5厘米),上面凸起的字,是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