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广州不断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借助信息技术,如今的中医问诊,不再局限于诊室内“一中医、一脉枕”的模式。即使相隔万里,只要有一根网线,中医诊疗也可以通过“云端”进行。人们从中看到,凭借“云服务”,中医药找到了一条走向年轻化时尚化的路径。
“云服务”让中医药俘获年轻粉丝。以往,患者必须到医院挂号、排队、就诊。现在,“云服务”在简化手续的同时,不仅丰富了就诊方式的可选择性,而且让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力得到了增强。通过互联网平台,“代煎+物流配送”等多样服务链接进来,药品安全实现了全流程闭环管控和实时追溯,“智慧药房”的体验感改善了,年轻粉丝正在回流。这为中医药产业突破发展瓶颈,在疾病治疗、医疗康复及养生保健领域建立新优势,创造了条件。
“云服务”也让治未病大有所为。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是传统中医辨证施治的主要思想。利用移动终端和新的信息技术,新型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将比传统模式更高效更便捷。医生能够及早对人们调摄脏腑、养性调神给出建议,精准制定个性化的预防与治疗方案;整个行业也有望借此再造中医药的疗效评价体系,一步步提升患者对中医服务的满意度,为中医药走进千家万户打开大门。
尽管“互联网+”助力中医药走向年轻化,但我们也应看到,“互联网+中医药”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全产业链发展上存在欠缺。而百年来的医学发展也证明了,中医药一旦背离了自身发展规律,造成中医西化、特色弱化,势必会丧失自我。所以,如何为中医药发展蓄能,如何保护好中医药发展的民间沃土,依然是业界关注的焦点。
以广州来说,中医药服务在政策、人文和地缘上一直都有优势;广州拥有着省内最集中的高水平中医药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囊括了全国最集中的规模以上中药生产企业。接下来,广州还要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合作机制,探索中西结合培育创新人才的模式,让传统中医药和新技术新产业擦出融合的火花。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中医药突破创新打开了风口,多学科、跨行业合作为中医药产业化开拓了空间。对广大中医药产业从业者来说,既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又要不断完善理论,在源头谋创新,方能促使供给端与需求端持续良性互动,从而加快产业创新的步伐。
(杨博)
新闻推荐
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插销式自升自航抢险打捞工程船即将出海 广州智造“华祥龙”号是怎样炼成的
8月18日,“华祥龙”号(H6018)在广州签字交付。通讯员供图烈日炎炎,“华祥龙”号(H6018)正在进行出海前最后的“整装”。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