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了解更多
科创先锋大赛
■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先锋大赛·科创先锋湾区对话
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监管局最近公布的消息,广州南沙人工智能企业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云从科技”)已于8月18日在广东证监局办理了辅导备案登记,计划在科创板上市,有望成为南沙首家登陆科创板的高科技企业。
近年来,云从科技的融资能力和技术发展一路高歌猛进,有望成为“国内AI四小龙”里最先上市的公司。云从科技孵化自中国科学院,是首个同时承建三大国家平台,并参与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也是国家新基建发展的中坚代表。依托全球领先的人机协同平台,云从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将感知、认知、决策的核心技术闭环运用于跨场景、跨行业的个性化智慧解决方案。
日前,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姚志强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他认为目前人工智能还处于感知阶段,未来要达成人机和谐共处,通过更深层次的多模态融合交互,达到一些知识推理的认知和决策,让AI技术提升全行业的效率与服务品质,服务数字经济。
●南方日报记者黄颖川柳时强实习生朱阁
人机协同是提升效率的关键
南方日报:云从科技提出了人机协同的理念。我们怎么理解这一理念?这与当前的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有什么关联?
姚志强:从实验里的算法到如今的工业落地,人工智能在近几年时间里迅速迎来了爆发期。“人机协同”战略体系是以人机协同平台为中心,面向人工智能应用和智能终端提供新一代人机交互、人机融合、人机共创服务,促进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算法、产业应用的协同发展。
从落地的工业化角度,我们认为应该要达成一个和谐的共处,即人机协同。人工智能和人之间不应该独自割裂的,而应是可以交互,可以理解,甚至于可以影响和改变的,就像真正的人和人之间协作一样,所以我们把它叫做人机协同,这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人机协同是提升效率的关键。发展人工智能意味着与经济深度融合,形成“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其中,人机协同的目的是通过AI技术帮助行业管理者、专家、普通从业者实现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的数量级提升,实现全社会的效率最大化。
在消费者端,最能体现更好、更自然交互的应该是一位24小时的个人助理,它能知道用户什么时候想要什么,用户永远能得到自己期望的服务。在生产者端,未来人机协同将能扩展人类专家的能力,比如说医生。医疗领域主要矛盾是稀缺的专家资源与海量的病患需求。人机协同技术通过将医疗专家的知识技能模型化、自动化,自动判断过滤90%以上诊疗信息,使得医疗专家可以集中处理10%的关键性问题,使医疗专家的服务能力扩大了10倍。同时,通过赋能给广大的普通医师,使得更广泛地区的病患也能获得与中心城市居民相同的诊疗效果,提升全行业的效率与服务品质。
南方日报:云从科技的“跨境追踪”技术曾获全国人工智能大赛一等奖。你们是怎么体现人机协同的理念?
姚志强:跨镜追踪技术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是计算机视觉的新兴领域,可应用于智慧治理、商业运营等领域。
相较于已广泛应用的人脸识别技术,跨镜追踪对摄像头拍摄条件的限制更小,在复杂场景的检索性能更强,使用范围更加广泛。云从科技这一技术可以辅助人脸识别技术,在人脸图像捕获条件不利的情况下辅助实现人员目标确认,在当前特殊时期的安防、疫情防控等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该技术已成为公安系统视频侦查的新突破口,被誉为推动智慧治理的“黑科技”。
云从科技研究院坚持在底层算法上的原创研究与开拓创新,通过更加合理的多分支结构,创造性地提出了全新的“基于感受野的行人多粒度特征提取理论”,实现对行人衣着、姿态、配饰等语意信息的提取,克服缺少人脸、图片模糊、光线变化、姿态多变等跨镜追踪中的客观困难,该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智慧治理、智能商业、智慧出行、金融科技等领域。
目前,云从科技基于该技术开发的大运火眼跨镜追踪系统及起云、飞凤平台已经在智慧治理、智能商业、智慧出行等领域广泛应用,并在行业内部系统竞赛获得多次冠军,取得丰富的实际成果。
AI将定义智慧生活
南方日报: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多方参与和协作。你如何看待AI技术与智慧城市应用的联系?云从科技以什么样的角色赋能其中?
姚志强:我们的城市经历了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现在正处于迈向智能化的阶段,正逐步形成智慧城市。智能化阶段更依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目前,线上应用已经互联网化,重点是智能化;线下行业发展路径则是先数字网络化,然后再智能化。智能化是智慧城市产业与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包括人工智能芯片、传感器、深度学习框架、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关键共性技术等,不断强化人工智能作为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
例如在此次疫情中,我们在公共交通枢纽、社区、智慧内保、商业场所等场所,通过人脸识别、车辆识别、人像大数据、OCR、人像结构等核心技术,运用人像大数据平台、智能安防管理系统、智慧社区系统、人像大数据系统等人工智能防疫解决方案,对重点市域单元进行防控部署,有效地发挥了异常出入自动预警、记录重点人员轨迹、门禁登记访客管理等功能,保障了城市的安全运行。这也是人工智能推动智慧城市公共安全建设的表现。
定义智慧生活提升人类潜能,这就是AI的未来。
南方日报: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蓬勃发展,作为企业,你们未来将如何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之中?
姚志强: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与智能化建设,对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将成为新经济转型的关键突破口。
今年5月8日举行的“数字基建云聚广州”线上签约活动,我们与广州市政府达成合作,共建国内首个人机协同开放平台,打造广州智慧城市智能运行中枢。围绕“总部建设”“平台建设”“政务民生应用”“智能生态”“金融支持”“资本合作”等内容展开全面的战略合作。我们希望能够充分利用城市算力和数据资源,采用集约化建设模式,一点建设,服务全市,避免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和公共能力的重复投入,为广州市数字政府、城市大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
南沙新图书馆正是该平台技术应用的最新场景。云从科技以智慧物联的轻舟平台搭载多项首创AI成果,在南沙打造“首个城市AI图书馆”,实现了AI在图书馆新基建领域的新突破。其中“刷脸办证借还”让读者进出无需携带证件,AR眼镜个性化服务是业内首创,将图书馆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依据不同楼层、不同区域的人群进行精准识别,根据人员的属性调取历史借阅记录,为读者提供书籍智能推荐和个性化服务。
我们始终基于城市级人机协同平台与大数据,加强广州市数字政府、城市大脑建设中的AI场景化落地。未来我们会深入南沙的边检、交通、海关、旅游、消费、教育、劳务等多维度、跨场景应用的方方面面,市民可基于面部信息进行政务、挂号、乘车、上网、住酒店、门禁、支付、逛景点、进工地等多维度应用。我们希望进一步对区域数据融合以及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落地样本。
新闻推荐
专题为弘扬“守护金融安全人人有责”的正能量理念,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中国银行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