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檎上市
枝头诱人的林檎
■ 陈为峰 文/图
得益于特殊的气候和土壤结构及果农的精耕细作、科学管理,樟林林檎果肉如膏似脂,风味殊胜,遐迩闻名,更寄托着乡人浓浓的乡愁
天高云淡,秋风初起,漫步在樟林莲花山麓的林檎园里,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果香。今年风调雨顺,挂果率甚高,只见在黄绿色的枝叶之间,露出一颗颗鳞大沟浅的拳头大林檎果,一派丰收景象。
林檎学名番荔枝,口感独特,被视为水果珍品中的珍品。其外表布满鳞片,形虽怪异但果肉别有风味,如膏似脂,清甜可口,且富含果糖、矿物质、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樟林坊间有“秋日食林檎,冬日不用进补”之说。樟林林檎早在1986年就获“广东省优稀水果优质品种奖”殊荣。
樟林林檎为何质量上乘?除了气候相宜和果农精耕细作、科学管理外,还得益于当地特殊的土壤结构。樟林地处北回归线,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另一方面,樟林为大海浮洲,扒开一米余深表土,不少地方就露出厚达数尺甚至10余尺的贝壳层。这种土壤,上层肥沃,下层疏水性能好,很适宜林檎的生长。尤其是樟林北郊荖巷一带,土质更胜一筹,所出产之林檎质量更为上乘。经过长期种植,果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年轻一代果农更懂得科技种果。譬如有的果农从盐鸿镇薄壳米厂载来整车整车薄壳壳深埋果园中,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
樟林林檎清明前后新叶萌发,继而开花,花黄绿色,状如鹰爪,夏至结果,大暑后渐趋成熟,一般于8月下旬开始釆摘,中秋前后为采摘旺季。每到林檎上市,在安黄公路“三角点”,在樟林车头、中山路及各个临时搭建的林檎购销处,一篮篮、一筐筐刚从果园采摘下来的林檎聚集在一起,蔚成大观。采摘期间,樟林百姓,不管家里有没有林檎园,话题都离不开林檎,似乎离开林檎,就不合潮流,就跑题似的。而中秋佳节,林檎、沙田柚和绿豆糕为樟林百姓祭月必备之物,特别是林檎,似乎中秋拜月少了它,就不够虔诚。林檎也是樟林人馈赠亲朋的佳品,特别是中秋佳节,送亲朋好友一小篮自家出产的林檎,简直比山珍海味还贵重。林檎还是乡愁的载体,一代散文大师秦牧生前在广州住处的客厅,惟一点缀就是澄籍画家赠送的一幅樟林林檎的国画。秦牧曾对人说,与这幅画朝夕相处,就好像时时置身家乡一般。
樟林本无林檎,《岭南杂记》记载,清朝年间,乘红头船远渡泰国的樟林人叶明泰,在泰国时尝过林檎,被它的美味所征服。他想方设法找到三株林檎苗,并向当地果农讨教栽培方法,返唐山时将其带上船,回家后即种植于自家的祖地上,像对待奇花异草般呵护它们。三株林檎苗很争气,不但没水土不服,且很茁壮地活下来。越三年,原本孱弱高不及膝的三株林檎苗便长成小树模样,并开花结果,那年中秋前夕,他收获了第一批林檎果,一尝,其口感并不亚于暹罗所产。
岁月悠悠,叶明泰当初的三株林檎苗,如今已繁衍成数千亩的规模,成为樟林特色农业的支柱和村民脱贫致富的依托之一。
新闻推荐
白山社区改造前(同和街道办提供)徐振天摄白山社区改造后的现状徐振天摄白山社区改造后的现状徐振天摄白山社区改造后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