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要事日记(1859—1938)》 (英)哈罗德·斯特普尔斯-史密斯 著 麦胜文 译 花城出版社2020年9月 读史
最近,《沙面要事日记(1859—1938)》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该书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提供学术支持,广州历史图像研究者麦胜文担任翻译。这部曾被时间尘封的私人日记,以珍贵史料的身份重现于世,为沙面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知。
大历史下的私家记忆
沙面,位于广州市市区西南部,南濒珠江白鹅潭,北隔沙基涌,一个面积只有0.3平方公里的小岛,是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国内外通商的要津,还曾有十多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至今岛上依然别具欧陆风情。
沙面见证了广州近代历史进程,一百多年来,多国领事机构和商馆在此设立,东西文化在此交融。百年之前,有一个英国人,生于沙面,长年担任的哯洋行的主要合伙人,还担任多届沙面英租界工部局主席或委员。他不仅是当年广州外国人社群里公认的“老广州”,还是沙面发展重要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他的名字是哈罗德·斯特普尔斯-史密斯。
《沙面要事日记(1859—1938)》由哈罗德·斯特普尔斯-史密斯的两本日记组成,第一本日记以大事记的形式,记录广州沙面自1859年成为英法租界起至1938年广州沦陷前为止的发展历程;第二本日记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1938年9月至10月广州沦陷前后所发生的历史细节。
出版方介绍,哈罗德·斯特普尔斯-史密斯特殊的英侨身份以及其亲身经历,为近代沙面发展的历程以及广州失守前后的重要历史,增添了一份特殊的私家记忆。其中,广州失守后沙面一带普通人或逃亡、或互助的历史细节在他的日记中都有详细记载。除了历史教科书上宏观的“大历史”记录,日记这种普通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个体亲历,为抽象的历史补充了有血有肉、有生动细节的具象画面。在这个层面上,《沙面要事日记(1859—1938)》是弥足珍贵的。
拼图式阅读拼出历史
《沙面发展要事日记(1859—1938)》是研究专家和普通读者两相皆宜的读本。专家有专家的研究解读,普通读者也能从中找到乐趣。无论游览过沙面,或准备游览沙面的读者,都不妨采取一种类似拼图式的阅读方法,将从书中找到今昔对比的蛛丝马迹,在分散零星的叙述中,拼出历史的样貌。
很多如今屹立在沙面岛上的著名建筑物,在近百年前已经存在于小岛上,那些熟悉的名字就出现在日记中。例如,沙面岛上有几处印度人住宅,原来当年印度人随英国人奔走,也来到了广州沙面。据《沙面要事日记(1859—1938)》记载,1861年9月4日,沙面岛上举办了一场拍卖会,印度袄教徒们争相竞投面向白鹅潭的地皮,被他们以5000~8000银圆夺标;1924年8月27日,沙面英租界工部局决定雇用锡克教教徒和印度人加入英国租界区的警察部队;1937年9月广州失守的时候,沙面英租界警署警司杰克·弗格森就带领着他的印度籍警察前往沙面以北的地区巡逻和武装清场。几处日记的记载拼在一起,一段印度人在沙面的历史也若隐若现浮出水面。
书中还收录了30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均购自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包括沙面风景照,广州失守时期沙面与黄沙爆炸、火灾的照片,市区难民逃亡、日本人抵临沙面的照片等。这些珍贵图片永远定格了历史真实的瞬间,是文字记载以外不可取代的真实见证,也是研究沙面历史的宝贵资源。读者可以从中直观地看到沙面乃至广州远去的历史面影,对比今昔变化,拨开年代的烟云,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伍仞通讯员穗卫健宣)广州市卫健委昨天通报,12月5日0时-24时,广州市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例。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