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首届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在广州海心沙展览馆闭幕,在2020年末成为了艺术圈南下的“彩蛋”。博览会展出了常青画廊、东京画廊、墨斋画廊等33家一线国内外画廊展出的近千件现当代绘画、雕塑、影像、装置及多媒体艺术作品。自此,CBDer不用去北京798、上海西岸,甚至香港巴塞尔便可以在家门口买到心仪的当代艺术品。
助力当代艺术本土交流互鉴平台搭建
1992年,广州举办了首届广州双年展,启动了当代艺术的双年展概念;2002年,又启动了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并已连续举办六届。即便如此,作为一线城市的广州仍被认为缺乏当代艺术的发展生态,没有专业的当代艺术机构,也没有属于这座城市的当代艺术地标。
首届广州当代博览会的落地无疑为广州甚至珠三角地区的藏家和各地画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本土交流互鉴平台,从而进一步吸引国际当代艺术机构、作品汇聚广州,培育广州本土当代艺术收藏群体,推动广州当代艺术生态建设。
“在广州10年,当代艺术从无到有再慢慢变得丰富,产生了自己的特点。”广州本土当代艺术机构三域·匯代表李汉涛表示,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的意义就在于它的出现搭建了当代艺术的交流平台,对广州当代艺术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市场部副总监赵轶分享,疫情期间无法参加国外的艺术博览会,只能从内地市场找突破,此次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的销售状况和参与度都很好。
“广州本土的市民对博览会的艺术形式感到非常新鲜。”墨斋Ink Studio画廊代表史诗表示,广州的市民都很想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未来应该把这件事情坚持做下去。
广州本土当代艺术收藏群体具有潜力
广州绘画艺术以岭南画派闻名,80年代当代艺术曾在这片土壤引领全国潮流。“广州有藏家收藏当代艺术装置作品,对此我们很受鼓舞。”北京公社画廊代表吕静静分享,她遇到一位老先生,之前收藏岭南画派,在杨心广作品前看了很久,问了很多问题。“他知道当代艺术里有很多元素和中国古典精神相通。”
具有70年发展历史的东京画廊+BTAP画廊代表池丽萍也认为,审美是共通的,从画廊的实践经验发现,收一些老东西的藏家更容易转身到当代,辨别什么是好东西。
但也有人在广州年轻群体中发现了新的消费市场。“销售时接触的大多是比较年轻的藏家,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CLC画廊孙士娴表示,他们对珠江三角洲的艺术生态比较感兴趣,广州当代艺术博览是一个契机。
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团队带队人崔可也表示,通过这几天的展出,团队发现广州藏家更多集中在年轻群体,博览会也成立了一个青年藏家俱乐部,引导年轻藏家持续关注当代艺术领域,加深对于作品的理解,更好地培养广州本土的当代艺术收藏群体。
建议
扩大受众面提供当代艺术普及教育
66天内,广州首届当代艺术博览会“拔地而起”。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投资人、珍宝巴士集团董事会主席刘奕表示,虽然2020年末才开启了广州首届当代艺术博览会,但这一想法已持续了五六年。“让更多市民能够鉴赏、学习当代艺术,通过博览会是最直接的方式。”
不少参展嘉宾表示,此次展会很有诚意,但仍有一些需要提高。常青画廊代表彭咏仪认为,广州有很长的收藏传统,应该开发更多的广州藏家,让他们了解、熟悉当代艺术语境。同时,和广东地区的当代博物馆、机构画廊联合起来。
史诗则表示,未来可以和艺术学校联合,提供当代艺术普及教育。同时提前邀约青年企业家协会、收藏协会、文学会等官方机构,扩大宣传面。
“艺博会不光是一个交易平台,也是非常重要的宣传平台和文化教育平台,应该和大众分享,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水平。”彭咏仪补充道,艺博会不光对藏家有影响,更重要的是对广州的城市文化艺术氛围带来的影响。
李汉涛则表示,珠江三角洲是非常有购买力、有潜力的土壤,如果立足于大湾区,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更有说服力。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王美苏
新闻推荐
日前,天娱广场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发布会,胡芳芳出道至今投入最重磅的新歌《傻大姐》MV的首播会。说起胡芳芳,她的歌可是曾经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