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本报记者 肖斌 摄○本报讯记者张平通讯员张奕聪日前印发的《河源市构建高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河源市将基本形成高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建成2个国家级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11个以上省级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全市获得管理体系认证的单位超过500家,获得管理体系认证证书800张。
《实施方案》分为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三大部分,提出到2022年,质量认证体系、计量管理体系、先进标准体系引领机制基本形成,主要产品、工程、服务尤其是消费品、食品农产品等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全面质量管理水平进入粤东西北地区前列,质量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质量获得感不断提高。
高标准质量管理体系
基本形成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河源市拥有省级及以上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8个,获得质量管理体系384家、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12家,获得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151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41家;全市计量标准和量传溯源体系覆盖率达到78%,全市各级共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38项;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省级地方标准42项。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在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上,获得新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单位将超过400家,获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节能低碳产品认证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单位超过300家,获得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单位超过200家,获得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的单位超过15家,获得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单位超过10家,获得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有机产品认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超过580个。
在计量管理体系建设上,河源市计量标准和量传溯源体系覆盖率达到96%以上,全市各级共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200项以上;重点管理计量器具受检率达97%,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抽样合格率97%以上,引导并培育创建诚信计量示范单位500家以上;全市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资源计量器具配备达标率98%以上,能源资源计量服务平台基本满足生态市建设和转型升级需要。
在先进标准体系建设上,全市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标准8项以上、行业标准达到12项以上、省地方标准15项以上、团体标准5项以上。创建国家或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5项以上,批准发布市级农业地方标准30项以上,创建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3项以上。免费培训企业标准化人才1000人次以上,企业专利转化标准的能力普遍增强。
多措并举
构建高标准质量管理体系
《实施方案》结合河源市实际,重点推进五大工作。
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为河源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重点是大力推广质量管理先进标准和方法,强化质量认证支撑保障作用,强化质量认证引领、带动作用,培育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提升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综合服务水平。
加强计量管理体系建设,推动科技进步,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重点是加强计量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改善计量供给体系,提升计量服务与保障能力,提高计量应用管理能力,加强诚信计量体系建设。
加快先进标准体系建设,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重点是健全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加快先进标准体系建设,增强企业标准化基础能力,完善提升各领域标准水平。
加强高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运用,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升供给质量水平。重点是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和质量执法行动,健全质量认证监管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大质量认证监管工作力度,强化重点领域计量监管,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加强高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改革创新,加强区域合作,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是大力推动计量和质量认证制度改革创新,打造“万绿河源”公用品牌,健全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化质量基础设施对外开放合作。
新闻推荐
台风“丹娜丝”携雨而来明后两日受台风外围环流影响,河源市有中雷雨,气温略有下降
○本报讯记者高芳芳实习生张若楠通讯员于平自打进入伏天以来,河源阳光暴晒,气温飙升,热得人想哭。不过,已经生成的今年第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