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约合作开设“公益理财进万家”专栏。 本组图片由《东江时报》记者杨建业 摄
王昱作《明天的财富来自今天的管理》主题演讲。
日前,惠州警方又查处了一涉嫌非法集资的网贷平台,引起众多市民和投资者关注。据了解,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理财需求也日渐增长,然而,传统理财的多样性和互联网金融的高收益让不少投资者迷了眼,如何做到科学理财、合理配资成了一大困惑。
为进一步满足广大市民的理财知识需求,提升其做好理财规划、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市理财师协会与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经营中心携手普及科学理财知识,“公益理财进万家”专栏应运而生,通过每周一期的《惠州日报》专栏形式,向广大市民科普金融理财知识,全面提升协会品牌形象。
初衷
传播更专业实用的金融知识
“赵薇还是范冰冰比较红?绝大多数人心中的答案都是范冰冰!但谁的收入更高呢?据媒体报道,2015年范冰冰拍广告税后收入2亿元,而赵薇却赚了40亿元,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懂得投资理财的重要!”在6月3日的“公益理财进万家”专栏启动仪式上,国际金融理财师、市理财师协会副会长王昱举的一个例子不禁引人深思。
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其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逐渐意识到,理财不再是高净值人群的“专利”,普通市民也需要科学地理财,以便更好地配置自己的资产,并使其保值、增值。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经营中心负责人周春在该活动中提到,一直以来,广大市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财需求,如今,一些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让市民对理财产生了新的困惑。《惠州日报》作为惠州市权威主流媒体,多年来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加强金融知识的科普宣教,如每周二出版《财富周刊》,与相关单位联合举办“最美大堂经理”评选活动,推出“惠报金融”公众微信号等,营造了全社会关注和支持金融行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本次与市理财师协会联合开办“公益理财进万家”专栏,则是进一步深耕理财版块,为市民提供更专业和实用的金融知识,推动惠州市金融行业健康发展。
展望
助推金融理财市场健康发展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的全媒体矩阵是个很好的宣传平台,我们也一直希望与之深度合作,有力促进惠州市理财市场健康发展。”市理财师协会会长袁怀志介绍说,该协会于2013年9月经批准成立,协会成员均是来自惠州本地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专职理财师,同时还成立了专家顾问委员会,目前共组成了约200人的队伍。
据了解,市理财师协会一直秉承“服务理财师,服务社会”的宗旨,以普及金融知识为职责,弘扬“取之有道、用之有法、理之有术”的理财文化,践行“交流、提升、传播、引领”的协会使命,开展推广培训、信息服务、业务咨询、学术交流等专业服务活动,从而实现“理财——— 帮助生活更美好”的社会价值。
今年3月5日,市理财师协会启动了“公益理财进万家”活动,为进一步拓宽受众面,提升全民理财意识和水平,该协会现与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经营中心共同开拓“公益理财进万家”专栏。袁怀志表示,这将是一个接地气的理财栏目,“我们将通过推介本土优秀的理财人士和企业,传播靠谱的金融理财知识,宣传和举办更多惠民活动等方式,让市民在增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的理财之道,从而促进惠州市金融理财市场健康发展。”
相关链接
家庭资产配置宜遵循4321定律
6月3日,惠州市理财师协会副会长王昱在“公益理财进万家”协会专栏启动仪式上作了主题为 《明天的财富来自今天的管理》的精彩演讲,为在座嘉宾传授提高财富管理的5大基本技能。
“美国人现在最担心的是什么?来自《USAToday》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人最大的恐惧是退休后花光了所有的钱。”王昱提到,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我们都会遇到金钱的问题。如大众常见的是没有足够的退休金、生活成本日益增加、钱不够用等,而高净值人群则可能面临需要守住财产和进行投资、财产和遗产的规划等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财富管理的基本技能呢?王昱为大家传授了5个要领:一是赚更多的钱,通过多样化途径提升收入;二是守住自己的钱,即在理财时要关注本金;三是预算自己的钱,避免在手头宽裕时无度挥霍,导致日后生活窘迫;四是翘起金钱的杠杆,比如看准房地产形势贷款买商铺,她提醒,该方式风险较大,如果没有把控能力最好不要轻易尝试;五是通过多看书或听讲座,学习理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并识别各种理财工具。
王昱提醒,开启财富管理的“最佳姿势”就是做好资产配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马克维兹的理论与实证——— 财富长期稳定增值91.5%取决于资产配置。”她建议,合理科学配置家庭资产应遵循4321定律:10%为平时要花的钱,建议以3至6个月的备用金为宜;20%为保命的钱,通常用于购买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30%为“生钱的钱”即风险型投资,如创业、股权等;40%为保值增值的钱,王昱强调,这笔钱是家庭的保护伞,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动,一般建议做基金定投或信托、债券等。
本组文字 本报记者周婷婷
新闻推荐
74岁老人读完后立即收藏 本报首期《银发生活》出街,老年人群体赞好看实用
本报讯(记者朱如丹黄桃)6月5日,本报推出首期《银发生活》两个整版,字号放大一号。报纸出街后,读者反响如何?有何期待?记者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