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我国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本组图片(除署名外) 本报采集(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刘若云(中)与她的研究生学生。本报记者朱如丹 摄
1977年的高考准考证。
当年的录取通知书。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高考是很多人一生难忘的回忆,有挑灯夜读的艰辛,有并肩作战的激情,还有相互鼓励的感动。自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对普通中国人来说,再也没有一场考试比高考更重要了。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考生而言,能否考上大学与将来“穿草鞋”还是“穿皮鞋”划等号;至于上世纪90年代的高考生,在市场大潮冲击下,高考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更加多元化;如今,高考已从能否上大学的竞争,变成能否考上名校的竞争。高考见证着社会变迁,也在一代代人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不一样的年代,不一样的故事。日前,记者采访了3位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的高考考生,听听他们的高考人生。
●高考时间:1978年 ●考生:周纪刚●录取院校:贵州农学院
三兄弟同时考上大学,轰动当年小县城
对于高考,周纪刚也许一辈子也忘不了。1978年,对于他所在的那个小县城来说,他们一家一时成为了焦点。这一年,周纪刚和大哥周纪外、二哥周纪云兄弟三人一同考上了大学。这一年,大哥31岁,二哥23岁,周纪刚20岁。县城的人们一时议论纷纷,既有羡慕的眼神,又有复杂的心理。那一年,3兄弟和母亲心里也同样复杂:惊喜、担忧,五味杂陈。
课本内容能倒背如流
上世纪70年代,因为历史的原因,周纪刚一家下放到了乡村。1977年恢复高考,他们一家也感觉到有了更多的出路。
周纪刚是市林科所所长,1958年出生于贵州省思南县。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第二年,他刚好高中毕业。没有恢复高考之前,他面临着毕业后的两条出路:要么下乡,要么参加工作。“可是那时对于我这样出身的人,参加招工是很难的事,基本出路都是下乡,就跟我二哥、大哥一样。”当时的他对于自己的前程很是担忧,却感无奈。
没想到盼来了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他看到了充满希望的第3条路。对于这个机会,他非常珍惜,在两年的高中 (当时所念高中为两年制)生活中,除了用功念书,还是用功念书。“当时我有一个手抄本,记满了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的公式和定律,并且倒背如流。”翻开课本的任何一页,他也能背出来。参加高考前半年,周纪刚犯腰痛,但是他咬牙坚持了下来。“高考结束后,我瘦了很多。”
和周纪刚一样努力的,还有他的大哥、二哥。二哥小学毕业后下乡到一个公社参加劳动,因为表现优秀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又直接回到了公社中学代课教书。大哥是“老三届”,成绩非常优秀。1978年,他们在同一个公社学校代课。课后,两人一起学习、复习,就为了高考拼搏。“我二哥1977年考中专,考了全县第二名,可是录取时被以患有高血压为由刷下来了。我大哥对他说:不要参加中考了,直接考大学!”
喜忧参半顺利被录取
1978年,兄弟三人一同参加了高考。“高考张榜后,全县都轰动了。”周纪刚记得,当时全县考上大学的也才几十人。周纪刚的大哥成绩最好,周纪刚第二,二哥第三。
但是,这消息让他们一家既惊喜又忧愁。他们担忧的是,虽然成绩都不错,但会不会再次因为历史原因不能被顺利录取?另外,父亲去世多年,家里基本靠母亲一个月60元的工资维持生活。三兄弟同时上大学,费用怎么办?
幸运的是,三兄弟同时被顺利录取。周纪刚考上了贵州农学院,大哥考上贵州铜仁师专,二哥考上了贵州工学院。“本来大哥的成绩是可以上重点大学的,担心年纪大不好录取,就报了一所师专。”
就这样,周纪刚走进了大学校园,从此人生有了另一个轨迹。大学毕业后,周纪刚分配到当时贵州铜仁地区农科所,5年后调到铜仁地区农经委。7年后,他调到惠州市林科所,一直工作至今。
“当时我们读书特别勤奋努力,因为都知道机会来之不易。”周纪刚说,大学里每位同学都发奋读书,大学生活也十分拮据。“我们班32名学生,最后有8名只拿到毕业证没有拿到学士学位证,因为当时大学的考核特别严格。”
●高考时间:1980年、1981年 ●考生:刘若云●录取院校:中山大学
第一次落榜,复读后考进中山大学
弹指一挥间,离1980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已是37年。历经了两次高考,刘若云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了。在大学校园内,她与惠州话产生了强烈的碰撞,研究惠州话更成为了她的终生追求。
在学校古榕树下得知落榜消息
刘若云是市一中毕业生,当年为了能考出好成绩,她每天早晨天没亮就起床学习,晚上也复习得很晚。1980年7月,在学校那棵古榕树下,忐忑不安的她并没有在高考榜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她落榜了。“当时录取率很低,如果把当年的高考分数放到现在,肯定能上一所好大学。”
第一次高考虽然落榜了,但刘若云没有气馁,而是选择复读。这一次,她选择了读文科。这就意味着,前几年没有学的历史、地理等文科课,她得重新学习。跟其他考生一样,每天上课、复习、补课,但她或许比其他人更多了一份破釜沉舟的毅力。
第二年高考,她考了一个很好的成绩,已达到去北京上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但她觉得北京太远了,没有报读北京大学,而是选择了中山大学中文系。
在高校学习工作,与惠州话“杠”上了
高考院校的选择对刘若云来说是人生的重要拐点,从此以后,她就与惠州话“杠”上了。
刘若云在中山大学中文系读本科时,对研究惠州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觉得惠州话很有特点,很有学术价值,而且几乎没有人进行研究。本科毕业后,她考上了中山大学研究生。在写研究生论文时,她把目光瞄准了惠州话研究。一年多时间里,她经常广州、惠州两地跑,就为了进行调查、收集资料。最终,论文答辩获得了教授们的高评价。
毕业后,刘若云留在中山大学工作至今。如今,她是该校国际汉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她的学生有不少外国人,来自100多个国家。
从事教学的刘若云,念念不忘的仍是家乡的方言。她首次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对惠州方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991年出版了《惠州方言志》,并获得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优秀专业志奖。2004年,她应邀编写《惠州方言》一书。一些撰稿人员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不会记录惠州话发音,她就教大家怎么记录。“当时组织了不少惠州热心人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共同参与,4年多时间,共收进字、词、词组、俗语、谚语、歇后语等10000多条共60多万字,2008年本书才出版,很不容易。”刘若云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惠州方言》后来获得惠州市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特等奖。
●高考时间:1995年 ●考生:阿香●录取院校:惠州大学
点蜡烛彻夜复习备战高考
“现在回想起来,真不知当时是怎么熬过来的,要我重来一遍,我应该没有勇气。”回忆起当年备战高考的情景,1975年出生的阿香很是感慨。当年,决心走出小乡村的她拼尽全力,于1995年参加高考,最终圆了大学梦。
考前压力大,洗澡都在思考问题
阿香出生在惠东一个小乡村,高中在惠东一所中学念书,整个年级有10多个班几百名学生。当年参加高考是有指标的,学校按照学生平时的成绩和个人意愿,把爱读书的、学习成绩好的、要参加高考的同学组合成四五个班,200多名学生一起补习,专攻高考。“那时候,同学们各有各的目标,有的想外出工作,有的继承家族生意。原来跟我同班准备一起并肩作战参加高考的同学只有7个。”阿香的性格比较内向,是典型的书呆子。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努力读书、参加高考是她认为最好的人生出路。
参加高考的机会来之不易,阿香非常珍惜。时隔20多年,她仍清晰地记得当年日夜奋战的点点滴滴。早上四五点起床背书,白天在课室上课、做题,晚上的晚自习就在课室做翻译、理解题,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请教老师。阿香是住校生,夜里10时20分宿舍关灯后,她和同学便在宿舍点着蜡烛看书,或跑到有灯光的校道去复习。大家有时候复习到晚上十一二点,甚至凌晨两三点。“有时候在外面看书看到12点半才回宿舍,回到宿舍又继续点蜡烛看书,一直看到累了才睡。”
上课、吃饭、学习、睡觉,就这样日复一日。高考前一个月,阿香感觉压力特别大,想放松却又不敢,怕自己松懈下来,成绩就赶不上了。即便是洗澡,她也是带着问题去洗,一边洗一边回顾自己不懂的问题。“有点走火入魔了,一直想着老师说的要如何冲刺,很紧张。”
父亲鼎力支持她参加高考
终于迎来了高考的日子。阿香是文科生,理科是她所不擅长的,她的化学考砸了。因为没有发挥好,她心里暗想成绩肯定不理想,为此还大哭了一场。沉寂、放松了一段时间后,等成绩的日子又是一场煎熬。直到盼来惠州大学(现惠州学院)录取通知书,她的心头大石才算落下。“跟我一起作战的7个同学中,有4人考上了惠大。当时真的很开心,觉得在学校也能相互照应了。”
参加高考,父母是她坚强的后盾。阿香的父亲是一位老师,一生清贫。在那个年代,很多父母都觉得女孩子没条件读书就不要读了,但父亲却鼎力支持阿香参加高考。“父亲说,只要我愿意读,不惜一切代价都要供我读书。家里收入很少,父母供我读书真的很不容易,很感谢他们。”
1998年大学毕业后,阿香进入了教育系统工作。她常常想,如果当年没有参加高考,高中毕业后她或许会当一名收入少、待遇低的代课老师,又或许运气好的话,嫁个好老公,从此过上家庭主妇的生活。“高考就是命运的转折,为了实现我的人生目标,至少我努力过、奋斗过。”阿香说。
恢复高考40年一路走来几多变化
1977年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
1983年 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这也就意味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包分配”政策的实行。
1985年 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
1996年 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
1997年 高校全面并轨,民办大学开始兴起,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
1999年 对于许多考生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扩招、试行“3+X”的高考模式、考后填报志愿。
2000年 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2001年 教育部宣布取消高考考生“未婚,年龄一般不超过25周岁”的限制,报考普通高校年龄、婚否不限。
2012年 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长达13年的高校大规模扩招走到终点。
2013年 新课改方案按照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两类,设置相应的考试科目。
2014年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2015年 全国性加分项目及鼓励类加分项目全部取消,只保留一些扶持性加分项目。
2016年 全国26个省份高考使用同一命题试卷。(综 合)
本组文字(除署名外)本报记者方莲花 朱如丹陈春惠
统筹 本报记者陈春惠
新闻推荐
全市紧急动员全力防“苗柏” 重点人群安全转移、落实救灾应急物资、实行24小时值班制……
▲昨日,市公安边防支队澳头边防派出所官兵开展海上大排查,规劝渔民返港避风。本报记者李松权摄▲昨日,惠东港口滨海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