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县城。
惠东高潭中洞百庆楼。
惠东县文化广场及西枝江公园。
惠东巽寮湾,素有“东方夏威夷”的美称,洁净的海水、优美的港湾、依山傍海,是惠州市乃至整个粤东地区最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而如今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旅游地。1922年,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在惠东高潭点燃了农民运动的星火,红色基因深植这片土地。
得天独厚的山海环境成为惠东经济发展的助力之一。如今,惠东的区域优势日益凸显,从原本的“珠三角之角”转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节点”。近年来,惠东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2016年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GDP迈入了“600亿元俱乐部”,达611.7亿元,增长12.5%,增幅居惠州各县(区)首位;今年上半年,惠东实现GDP302.3亿元,增长7.5%,各项指标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
粤港澳大湾区、惠州环大亚湾新区建设等给惠东发展带来新机遇,凭借着良好的资源条件,惠东积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主动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山海统筹发展示范县。
■山海统筹
“六纵五横三环”交通网连接山海城市群
所谓地区发展,道路先行。从惠东县城到惠东安墩、宝口、高潭等山区镇主要依靠一条S356线,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发展,使惠东全县发展态势出现失衡之势。然而,惠东山海资源优势明显,全球城市规划界泰斗、被称为“新加坡规划之父”的刘太格先生曾到惠东调研,也肯定了惠东山海资源的优势,认为加强统筹更有利于发展。而如今,惠东大力构建山海统筹发展示范县,通过发挥大湾区区域战略节点、踞珠三角东部门户之要地、通山海之便利的交通优势,惠东形成“六纵(广汕铁路、广惠高速、惠紫高速、县道202、霞谟公路、增吉公路)五横(厦深铁路、沿海高速、深汕高速、潮莞高速、广汕公路)三环(县城外环路、环岛路、北部山区环路)”的交通网络格局。
随着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步伐加快和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珠三角区之角”成为大湾区的“区域节点”,在深莞惠经济圈(3+2)中,惠东处于重要位置;在全省一体化发展中,惠东是珠三角连接粤东的桥头堡。去年12月,潮惠高速惠州段建成通车,在惠东设4处互通式立交,不仅缩短了惠州到潮州的距离,也打开了惠东沿线乡镇上高速公路的入口。潮惠高速是距离高潭革命老区最近的高速公路,为了让高潭老区人民可以在30分钟内上高速,惠州市正在建设潮惠高速连接线改扩建工程,其中圩镇段、公梅至中洞段计划今年10月底前完工。
此前,通往惠东海边的交通也不断升级,广惠高速东延线、海湾大桥通车后,缓解了海边的交通拥堵状况,更是打通了广州、东莞等到惠东海边的快速车道。广惠高速东延线二期工程的建设,将改变平海、铁涌、港口等三镇无高速的局面,通过高速公路打通整个沿海片区的交通脉络。惠东的港口资源十分丰富,全县海岸线长218.3公里,海域面积3200平方公里,海上运输可直达闽、港、澳,拥有国家一级群众渔港1个(港口渔港)、省三类渔港两个 (盐洲、范和渔港),平海碧甲、大澳塘两个国家一类口岸。正在朝着亿吨大港目标迈进的惠州港包括惠东碧甲港区,将打造“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
当然,高速公路已经不是现代最便捷的交通,而更便捷的是轨道交通。早在2013年惠东就进入了“高铁时代”,当年12月28日,厦深铁路开通运行,设有惠东站。今年,深惠两地同城化再提速,厦深铁路深圳-惠州-汕尾段正式开通捷运化城际列车。从惠东站到深圳北站只需40多分钟,在惠东生活,在深圳上班已经不再是梦想。除了通过高铁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深圳等城市的互联互通,逐渐增多的高速公路也让惠东加速融入大湾区。
双城驱动构筑“山海统筹、双城一体”新格局
山海区域交通网络框架搭建起来后,随着区域格局的改变和细化,惠东发展定位更精准。目前,惠东的发展定位为 “争创山海统筹发展示范县”,在这个目标下,实施了“山海统筹”战略,以环大亚湾新区建设为契机,以“山海统筹”发展理念为引领,全方位规划,在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规划建设 “山海大道”,加强山海联动,挖掘山区的后发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带动和反哺山区发展。
惠东将推动与区域发展使命相适应的 “山海统筹、双城一体”的“122”空间布局——— “1”即县城+稔山新城双城一体,构筑地区中心城市;第一个“2”即平山和大岭加快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宜居宜业水平,强化其辐射带动作用;第二个“2”即增光片区和白花新兴产业区协同发展,推动地区全面提质。通过交通工程、基础配套设施、产业项目三大关联层次的行动计划落实空间战略、夯实发展基础,开启县域全面提升发展之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惠东启动实施“双城驱动”战略,以培育新兴产业带动创新驱动发展。按照惠州建设环大亚湾新区的部署,高起点、高规格编制好稔平半岛总体规划,突出滨海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引领作用,带动稔平半岛整体开发建设。惠东将发挥区域交通引领作用,近期通过启动县域范围内的“增吉公路、G324陈塘至稔山段升级改造工程、县道202白花至稔山公路新建工程和霞谟公路改造工程”,打通4条南北通廊,对接山城海、强化双城互动,使“大亚湾-稔平半岛-县城-东部、北部山区地区”交通无缝对接,以此构筑“山海统筹、双城一体”的大惠东城市格局。
城市交通、格局的变化,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惠东通过“三步走”战略实施县城扩容。惠东还将加快以县城为中心,以黄埠、吉隆组团和巽寮、港口、平海组团为支点的多元城镇化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的新型特色城镇群。
今年,惠东将按照“四规合一、多规融合”的要求,扎实开展县城总规修编和“双城一体”等规划编制,加快环大亚湾新区一体化进程,高标准推进稔山滨海新城起步区建设;加快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进程,大力培育特色小镇,深化名镇名村创建,推进重点镇、专业镇、文明镇街(村居)以及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生态文明
56条河流104个湖库设立河长
去年,惠州市首部地方性法规——— 《惠州市西枝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出台。根据条例规定,要全面彻底清理清拆禁养区非法畜禽养殖场,目前惠东县已清理清拆禁养区畜禽养殖场303家,对非禁养区养殖场要求完善有关手续,严格落实规范化管理,按要求完善污染防治设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惠东县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县工作以来,累计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0个、省级生态乡镇11个、市级生态示范村217个。2017年全县计划新创建市级生态村28个,12个有创建任务的镇(街)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指标要求制定实施工作方案,实现全面整改提升。
近年来,惠东县严格按照法规要求,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打造绿色“环保型”空间布局。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和标准,提高建设项目环保准入门槛,落实“三个一律不批”政策,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惠东县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分级分类管理,落实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等规划“四规合一、多规融合”,实现“一张蓝图管到底”。
惠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河长制落实,坚持主要领导挂帅,高位推动,建立县镇村三级河长体系,对相应江河湖管理保护分级分段负责。聘请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于今年7月底完成确定县、镇、村三级河湖名录表,明确了县、镇级河长,细化、实化河长职责。截至目前,惠东县河长名录表拟定的共56条河流、104个湖库设立了河长。
此外,全县1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已全部落实标识牌,全县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沿海7个镇(度假区)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直排现象基本消除。海水养殖的用料用药不断规范,非法捕捞、毒鱼炸鱼行为得到有力打击,沿海红树林得到有效保护。
惠东县拥有林地面积369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169.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3%,森林蓄积量达1158万立方米。5年累计造林52.4万亩,建成63个森林村庄和18个“绿满家园”镇级示范点。先后获得“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广东省林业生态县”等荣誉称号。近年来,惠东县积极推进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和乡村绿化美化等四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转型升级
构建三大平台打造五大产业集群
惠东县以构建山海统筹发展示范县为主线,明确提出“对标全国百强县”的奋斗目标,并且提出“到2020年县区域经济综合实力达到全国百强县前50名发展水平”的核心任务。今后5年,惠东将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将结合“三大产业中心区”(新型工业化产业中心区、现代海洋产业中心区、绿色低碳产业中心区)的打造,着力构建三大公共服务平台,即“5+1”山江联动发展平台、“7+2”海洋经济发展平台和“园区—平山—白花”一体化发展平台,形成主导产业鲜明、配套产业集聚的产业功能区,推动三大片区错位发展、深度融合。
在三大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惠东将重点打造五大产业集群,分别是以风电等为主导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力争成为全省清洁能源生产大县;以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制造、船艇制造、智能制造等为特色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巽寮为龙头的滨海旅游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级高端滨海旅游示范区;以时尚女鞋为标志的民营制鞋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形成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以惠东港、空港产业园为依托的商贸物流产业集群,打造粤东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
此外,惠东将重点抓好山江大道、山海大道和江海重点交通节点快速对接路3条产业大道的规划建设,实现沿江、沿海、山区无缝对接、互联互通,推动3大片区资源有效配置、深度融合发展。
惠东县当前加快推动产业升级,一方面推动制鞋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着力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以更大力度强化绿色崛起的发展支撑。惠东将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以更大力度激活绿色崛起的发展活力,点燃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民生实事
基础设施更完善,百姓更满意
惠东县致力于提高民生水平和解决民生问题。去年,惠东全县财政用于民生支出52.2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4.12%。惠东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去年平山中心小学、蕉田小学教学综合大楼投入使用,荣超中学第二期工程顺利竣工,54所义务教育学校通过了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复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小学达17049人;去年,惠东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全年投入9187万元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加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投入4502万元推动人口计生工作。
另外,惠东县实施了“接地气、百姓缘”百宗民生项目工作,主要解决群众生活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回应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期盼。今年,惠东县被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将建成启用县人民医院新院,抓好盐洲卫生院、马山卫生院、增光卫生院改造和多祝卫生院改扩建,开工建设县慢性病防治站,惠东群众对县城卫生满意率达95.8%。
为推进惠东滨海度假更具活力,惠东县巽寮增加了不少游玩观赏项目,比如特技表演、卡丁车、激光魔幻表演等;建成了帆船基地、游艇码头、中区岭南民俗风情步行街等一批特色旅游景点和配套设施。国内少有的滨海五星级酒店群初具规模。惠东正在加大各旅游景区景点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及出行、宾馆饭店、文化娱乐、会议展览、商场购物等相应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满足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
随着配套设施的完善,不仅在惠东滨海景区过夜的游客多了,更有一些人选择在此居住养老,这也给当地发展康养产业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康养产业这一朝阳行业有望成为惠东新的特色产业。
本版文字 记者蔡伟健 通讯员黄少卿本版图片由惠东县新闻中心提供
新闻推荐
游客在巽寮游玩。本报讯记者昨日从惠东县旅游局了解到,2017年中秋国庆假期,该县接待旅游人数101.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7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