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善好施的黄赛娥。
2013年初,71岁的黄赛娥从摩托车后座下来,第一次来到桥西爱心家园,她认真仔细地将这里“考察”了一遍,便决定以这里为平台,开展爱心捐赠活动。
从那时起,连续4年多,这个一头银发用橙色发箍挽起、笑起来就露出可爱板牙的小个子老奶奶,在桥西爱心家园里每年分4个季度捐赠物资,折合约20万元,累计帮助困难家庭1000余户次,资金来源大部分是其退休金。
在好人“黄阿姨”的影响和带动下,还有一批热心人士参与其中,出钱出力一起做公益。“能够帮人,做对了事,我心中欢喜。”黄赛娥一生践行“与人为善施有乐”信念,在助人中传递爱与温暖。
施有乐
生活简朴省钱做善事
8月25日9时多,位于惠城区麦迪新村的桥西爱心家园开始热闹起来了,桥西街道辖区的部分困难家庭陆续来到爱心家园领取爱心捐赠物资。
在人群中,黄赛娥和她的爱心团队一起,她个子矮小,一身白衣黑裤,斜挎着一个单肩包,并不显眼,但爱开玩笑的她,时常逗得身边人咧嘴大笑,顺着爽朗笑声,让人一眼就注意到她。
住在桥西秀水湖的低保户邱秀娟跟往常一样,走过来轻轻地拉了拉黄赛娥的手:“黄阿姨,谢谢你呵。”邱秀娟说,多亏了黄赛娥的善举和爱心家园的帮助,家里的米、面、油等几乎不用再掏钱买,这为她因病返贫、捉襟见肘的家庭缓解了部分经济压力。
一包大米、一罐食用油、两扎面条、一袋花生、几盒凉茶饮料……几样日用品组成一份捐赠物资。当日,100户跟邱秀娟境况相似的困难家庭拿到这份爱心捐赠,总价值约1.5万元。这些物资是黄赛娥和她的爱心团队一起出资购买的。
5年来,要不是爱心家园在登记,黄赛娥也不记得自己总共捐了多少钱购买爱心物资。黄赛娥说,每次捐赠的物资总价在1.2万元至1.6万元之间,不足的部分她拿退休金补足。“最多的一次拿出了6000多元,少的时候1000多元。”
“我的退休金每月7300多元。一个季度捐一次,我还是负担得起的。”在金钱上,黄赛娥是典型的“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乐善好施的黄赛娥,自己过得非常简朴:三餐吃斋,衣服手洗,剩饭剩菜放冰箱隔天再加热拿出来吃。“我一个人,吃不了多少,也用不了多少,都用来做善事最好。”
爱相助
带动家人影响他人行善
善意的萌发并非一时半刻。实际上,在通过爱心家园这一平台捐赠前,黄赛娥和丈夫早就向困难家庭捐赠物资多年。1992年退休后,她和老伴开始到市区各街道居委会寻找困难家庭,然后带上米、面、油等物资上门慰问,花的都是两人的退休金。“我们的想法很简单,不为名、不为利,就是尽自己的能力帮一帮人。”黄赛娥说。
11年前,黄赛娥的老伴去世了,但她还坚持做慈善:“做好事,要行到底。”可随着年纪增大,黄赛娥体力大不如前,每家每户上门去慰问有些力不从心。因此,黄赛娥找到了爱心家园,让它成为自己行善的一把好“拐杖”。
真挚的爱心举动是能感染他人的,好人“黄阿姨”的凡人善举逐渐传播开来。在黄赛娥影响下,5年来,一个以“黄阿姨”为首的爱心团队逐渐成形,团队长期活跃的有30多人,来自各行各业,有年轻人也有中老年人。
“每次捐赠物资前,黄阿姨都带头募捐。黄阿姨是个充满正能量的人,她肯付出的精神打动了我,我决定跟着阿姨为慈善出钱出力。”方秀凤是一名幼儿园园长,在黄赛娥的带动下,她的身影也经常活跃在爱心公益事业中。
黄赛娥的爱心基因也遗传给了她的儿孙们。“我时常跟儿女们说,"阿妈百年之后是没有钱留给你们咯",他们不仅赞同,有时候还会出钱支持我做好事。有一次我正愁缺钱做善事呢,我儿子二话不说就拿了1万元给我。”黄赛娥笑着说,儿子跟她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爱心链接
桥西爱心家园
桥西爱心家园位于麦地马庄路40号麦迪新村小区S2栋1楼,成立于2012年底,是桥西街道办事处为辖区爱心人士和困难群众搭建的一个“家门口的慈善平台”。自启用以来,累计有4500余户次困难家庭、28名贫困家庭学生及1名身患癌症的困难职工得到帮扶。捐助咨询及联系方式:0752—2383539(刘小姐)、2383705(姚先生)。
文/图 本报记者谢菁菁 郑国瑞 通讯员利家荣
新闻推荐
先期试点建设1300个泊车位 惠城中心区拟建临时占道智能停车收费系统
本报讯(记者杨熠)惠城中心区临时占道停车将实行智能收费系统管理。日前,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发布《惠州市惠城中心区临时占道智...